一、“普12”邮票“短、长、乱、杂”的特点
始发于1962年1月10日的《革命圣地》图案普通邮票(第二版)集邮界俗称“普12”,全套二组14枚,胶版印刷。由著名邮票设计家孙传哲老师设计。尽管到目前为止,该套票46年过去了尚不足百元,价格不高,收集难度不算大,却由于其发行的特点背景,复杂的齿孔和版式变化等原因,吸引了不少集邮人士的注视和研究。简尔言之,“普12”邮票形成了“短、长、乱、杂”的四个特点:
1、 短:“普12”始发行于1962年2月10日,作为《革命圣地》图案(第二版)普通邮票距离《革
命圣地》图案(第一版)(俗称普11)的发行时间还不足半年,间隔时间过短。由于两套普票图案和面值基本相同,这在新中国普票发行史上尚不多见。
2、长:普12分作甲乙两组发行,其中乙组的6枚邮票发行于1970年7月1日和1971年2月10
日,距离甲组邮票首发时间达8年半之长。
3、乱:齿孔乱、票幅更乱,普12甲组邮票8枚,其发行公告的齿孔为P12.5,但却有三枚邮票出
现四种组外品,分别是2分票的P11×11.5组外品,4分票的P14组外品和8分票的P11×11.5、P14两种组外品;其中2分票组外品新票已一票难求。最让人心烦意乱的是甲组8枚邮票在各自的邮局全张中,均出现票幅杂乱的异幅票。以单枚邮票正常票宽是25mm,本文将展示票幅宽度为24.5mm、25.5mm、26mm、26.5mm、27mm、27.5mm六种异幅变异票(详见下面各附图),确实令人眼花瞭乱。
4、杂:纸质杂,齿孔孔径也杂。普12甲组邮票分别采用白薄纸、灰白纸、细白纸、淡黄纸、黄薄
纸和粗白纸等六种纸张。纸质繁杂。由于特殊时期几处拼凑来的邮票打孔工具,线式及梳式打孔机齐上阵,齿孔孔径有0.4mm、0.6mm、0.8mm 、1mm、1.2mm五种不等,孔径也见复杂。
“普12”邮票“短、长、乱、杂”的特点早已到引起集邮界的兴趣。较早的白而强先生,后来的魏裕民、李秋实、杨纪分等先生都有过高论,但几位老师更多的是探讨了“普12”的发行背景和版式的研究。在上述几位老师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收集的“普12”素材,着重从异常复杂的齿孔情况进行展示比较并探究成因,以求抛砖引玉。
二、“普12”邮票齿孔杂乱的原因。
探讨“普12”齿孔异常杂乱的原因,自然离不开“普12”发行的特殊背景。翻开《中国邮票史》第7卷第3节“…..1961年全国计费函件业务量为30.7亿件,所以需印制普通邮票25亿枚。到1961年6月底,采用雕刻版印制的普11邮票才完成6.4亿枚,与全年计划用量相距甚远。”为此邮政总局召集邮票厂和邮票发行局研究“以改凹版为胶版印制”。邮票发行局即在1961年7月13日正式给邮政总局打报告提出五条解决办法:“1、立即发行新普通邮票……解决目前的使用量问题。……4、由邮票厂改用胶版印制普通邮票,是解决邮票用量的根本保证……应以最高速度完成一切生产准备工作,迅速投入生产。5、……普通邮票图案不再更换,仍用南昌、瑞金、延安、天安门,改变画法,使之适于胶版印制。”
以上摘要资料充分表明与“普11”图案、面值基本类似的“普12”邮票的发行的确是一项应急措施,原因就是雕刻版印刷的“普11”邮票的印制量不能满足当时邮政业务的需求。
基于“急用快上”的原则,故“普12”邮票的图案和颜色与“普11”大同小异,只有面值1分、2分的南昌八一大楼图案采用左侧面,去掉八一大楼两侧树木,而面值3分、4分的瑞金沙洲垻采用远眺图,让画面更空灵通透;而8分、10分、20分面值的宝塔山和30分的天安门图则与普11基本类似相仿,最大的差别在于“中国人民邮政”字体普11较粗大,而普12者较纤细略有倾斜而已。
邮票印制的问题由于采用了胶版印刷工艺,北京邮票厂的印刷能力虽可解决,但邮票打孔却成为老大难问题。据了解,当时北京厂只有两台打孔机,全力开三班生产每月也只能完成一亿枚邮票的打孔任务。邮票发行局为解燃眉之急,一方面找同城的北京人民印刷厂洽谈协助打孔之事,经协商由北京邮票厂 将印好邮票带去人民印刷厂打孔后即马上带回。一方面也从华东等地调入部分老设备,将就应急。据知情人分析,当时华东老厂的设备基本是打12.5度孔的,而北京印刷老厂基本是打14度孔的,这也就是普12邮票齿孔复杂的最根本原因。至于面值2分的梳式齿(P11×11.5)组外品应是在稍后印制的一小部分邮票分配在梳式打孔机打孔所致,从一些资深的普票研究者拥有的实物来看,最早的使用时间大都在1963年的下半年,故此推测这批梳式齿的组外品邮票的印制时间应在1963年的上半年。
三、“普12甲组齿孔杂乱邮票的展示
(一)8枚票中有4枚组外品。“普12”甲组邮票全组8枚,面值分别为1分、2分、3分、4分、8分、10分、20分、30分,目录公布的齿孔为P12.5,但是经研究发现,面值2分南昌八一大楼邮票和八分延安宝塔山邮票,存有P11X11.5组外品,面值4分的瑞金沙洲坝邮票和8分宝塔山邮票也存有P14组外品(详见图1)。这4枚组外品,以2分面值的八一大楼梳式齿(P11×11.5)新票少见,而实寄封,信销票较多些。
(二)八种面值的齿孔杂乱邮票的展示
1、面值1分的八一大楼邮票(图2):从图中大方连票的下边纸可清楚看到纵向齿孔有通底与不通底的,同样齿孔不通底还存在着齿孔伸出3个,4个,5个,6个、7个不等直至通底的现象(分别详见图2标号第④和⑥条、第⑩条、第①和⑧ 条、第⑤和⑦条、第11条、第②和③条邮品)。
竖行的票宽25 mm多2.5m.然而也有个别的第10竖行邮票的票宽少于第9竖行的,见图中第④条邮品,反而是第9竖行邮票的票宽25.5mm超过第10竖行邮票的票宽1mm。同一邮局全张出现票幅不一的现象在新中国普票的发行史上是很少见到的。这一现象不仅出现在1分面值的邮票,在其余的七种面值邮局全张中均不同程度出现。
2、面值2分八一大楼邮票(图3),从图中大方连票的下边纸可清楚看到竖
向齿孔伸出2孔、3孔、4孔现象,(分别详见第③条 、第①和②条、第④条邮品),十分清楚说明是不同的打孔机所致。同样票幅异常情况存在于图中标号第①条大方连邮票。经测量第10竖行邮票的票宽为26mm,而第9竖行邮票的票宽为24.5 mm,两者相差1.5 mm.只不过本 面值邮票这一异常情况似乎较少。
3、面值3分沙洲垻邮票(图4):从图中大方连邮票的下边纸可清楚看到纵向齿孔伸出5个、7个、11个、13个、14个齿孔直至通底(达15个齿孔)(分别详见标号第③条、第⑤条、第①和⑦条、第②条、第⑥条和第④行邮品)。因线式打印机操作原因造成票幅异常存在于图中的标号④条大方连邮票,经测量第10竖行邮票的票宽为26 mm ,而第9竖行邮票的票宽仅为24.5mm,两者相差1.5 mm。相比较本面值邮票的这一异常情况也算较少。
4、面值4分沙洲垻邮票(图5):从图中大方连邮票的右边纸也可清楚的看到横向齿孔伸出右边纸1个、4个、5个、6个齿孔直至通边(11个)分别详见第①条、第⑤条,从底边纸也可看到纵向齿孔伸出3个、4个、5个、6个、7个齿孔不等(分别详见第①条、第②条、第③条、第⑤条、第④条邮品)。而票幅异常的情况在本面值邮品表现得最为突出。先看标号第①大方连邮票,上行(即邮局全张第19横行)邮票的高幅20.5mm,下行(即邮局全张第20横行)邮票的高幅22mm,两行的票幅相差1.5 mm,而更离奇的右边第一竖行(即邮局全张第10竖行)邮票的票宽26 mm,而右边第2竖行邮票票宽仅为24.5 mm。写到这里就出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似乎在这个邮局全张中票幅最大的单枚邮票是第200号位票(理论计算面积是572 m㎡ )而票幅最小的是第179号位票(面积为502.25㎡)两者票幅面积相差69.75m㎡,差幅达13%之多。
票幅异常的情况在面值4分邮票上比比皆是,只不够大部分转到左边来。图中标号②横条和标号③横条大方连邮票左边第1竖行的票宽都是24.5mm ,均比左边第2竖行票宽25.5mm少1 mm;而最底的横行的票高都是21.5 mm ,比倒数第二横行的票高20.5mm高出1 mm。
同样图中标号④条和标号⑤条的大方连邮票左边第一竖行和第二竖行的邮票票宽分别是25.5 mm和24.5 mm;相差1 mm;而唯独标号④横条的右边第1竖行邮票的票宽26 mm,比右边第2竖行的票宽24.5 mm宽出1.5 mm。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标号④条大方连票的最底横行(即邮局全张第20横行)邮票的票高为22 mm,比第19横行的票高为20.5mm高出1.5 mm。这样的文字也许读者看完有些枯燥啰嗦,但笔者面对着这样邮品实物——一个貌似普通的20方连票竟发现有三大处常有规律性的变异,着实有些惊喜不已!更何况在第19横行与第20横行中间这道线式齿孔竟然是十分罕见的复齿变异(见△箭号处),可以说标号④的20大方连邮票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了”!
5、面值8分的延安宝塔山邮票(图6),从图中的大方连票的下边纸或右边纸可以清楚看出有别于前面几枚的齿孔现象,这就是8分票的打孔(尽管也都是使用线式打孔)均出现通边和通底现象,越是稍后印制的邮票其齿孔越不光滑,甚至大部分是半盲齿的状况。然而尽管没有出现齿孔出孔差别的情况,票幅异常的情况还是无法逃避,如图中标号第①横条的大方连邮品,上行(即邮局全张第19横行)邮票的幅高为20.5 mm,而下行(即邮局全张第20横行)邮票的
幅高为21.5 mm,两者相差1 mm;图中标号第②横条的大方连邮品上行邮票的幅高为20 mm,而下行邮票的幅高22 mm,两者相差更大了。
6、面值10分的宝塔山邮票(图7):从图中大方连票的下边纸可以清楚的看到纵向齿孔伸出有3个、4个、8个和9个,(分别详见图中第③条、第②条、第④和第⑤、⑥条),且大部分为毛齿,个别的甚至接近盲齿。由于打孔的原因造成邮票票幅异常在本面值邮票中同样体现得十分明显。具体是:邮局全张的
第一横行票高为22MM,第二横行票高仅20.5MM,相差达1.5MM(见本图第①条)。而异幅现象却大量出现在邮局全张的第10竖行,绝大部分的票宽只有24mm(分别见标号②、③、④、⑤、⑥条邮品)少于标准1mm,只有标号①条大方连邮票的票宽是24.5mm,几乎接近正常值了。
7、面值20分的宝塔山图案邮票(图8)齿孔特征虽没有10分票那样复杂,可能是使用量较少而印制量相对少的缘故,但是因打孔原因出现的票幅差异仍然十分明显。无论是制版铭为“1”或制版铭为“2”的都有出现最底一横行票票高为22MM,而倒数第二横行的票高为20.5MM,差异1.5MM。该票纵向齿孔伸出下边纸5个、6个、7个和10个。(分别详见图中第④条、第③条、第①条和第②条大方连邮票。)
8、面值30分的天安门图案邮票(图9)是本组邮票最后一枚。齿孔特征与20分票如出一辙。从邮局全张看第一横行的票高为21.5MM,第二横行的票高为20MM,相差也是1.5MM。而较奇怪的是本面值邮票的左边第一竖行的票宽只有24.5mm,均小于正常票幅0.5 mm ,而第二竖行的票宽却多数正常,只有在图中
的第③条大方连票的第二竖行票宽25.5mm,超过左边的票宽1 mm.这一现象也反过来重复出现在右边第1竖行所有邮票,它们的票宽大多数为24.5 mm ,均小于正常票0.5mm。
从齿孔伸出边纸的情况看:齿孔伸出左边纸的有1个、2个、3个和4个、5个(分别详见本图中的第①和③条、第⑤条、第②条、第⑥条、第④条),齿孔伸出下边纸的有5个、6个和7个,基本上为毛齿和半盲齿。
四、“普12”邮票中的变体票
1、“普12”邮票注定会出现因打孔原因导致的齿孔变异变体票。笔者在十几年前从北京某邮商处以不菲的价格购得一个带上边纸和左右边纸的20方连变体票(图10),十分清楚展示因线式打孔机操作失误造成的邮品变异。该20方连票的齿孔从左向右倾斜约3度,从邮局全张的1号位票开始,齿孔线已把1号位邮票的“中国人民邮政”六个汉字裁给第11号位的邮票里了。从2号位开始齿孔触到汉字逐渐变小,从第3号位票到5号位,13号到15号位(并以此类推)相对变异较小,只是票形走样成不规则菱形,到第6号位,16号位(及类推)的面值“8”字顶线又开始被齿孔触到。从7号位,17号位票(及类推)开始齿孔触图越来越严重。到邮局全张的第10号位票、20号位票(及类推),邮票图案中的宝塔面值的8分全都跑到顶上的那枚邮票的票幅内了。从图中还可以看出,10号位票高为22mm、20号位票高21mm,上下两行票高相差1 mm。类似这么大移位的变体票在之前的新中国普票中确实十分罕见。
那么这枚变体票的存在量又有多少呢?从理论推测,至少有1版(200枚)到2版(400枚)。多年来笔者零星从外地收集到一个8方连和数枚单枚变体票,以及贴有异幅票品的实寄封(图11),山东的G君也曾把他收藏的类似的12方连和10方连照片寄与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将此版大变体票复组起来。
2、除了8分票的齿孔大移位外,笔者还收藏有带上边纸的面值1分的齿孔移位的20方连(图12)。尽管这个1分号大方连的变异没有上述的8分大方连那么大,但是10号位票和20号位票的“1分”面值的“1”子已被齿孔所触到,已算是“较不错”的变体票了。
3、乙组4分天安的图案复印变体票。多年前杨纪分老师撰文写到他偶然收存寄自北京大兴县销有“1974.2.14.采育(支)”的本埠平信封,起初仅觉邮票的刷色过重而注意,后经放大镜细看才发现邮票图案的横线条比正常票宽了一倍,尤其斜线成双线。沿这思路我也苦苦寻觅终无所获。只是在邮商处觅得一四方连,颜色虽较鲜艳而图线却未成复线,唯有齿孔的孔径异常粗大且有不规则扭曲(图13)亦算是个趣味吧!
4、甲组4分的大折白28方连票(图14)。这是普12难得的大变体邮票。完整体现整个折白变异的应是40方连,可惜原票主把一个带左边纸的12方连(3×4枚)让M君。这条折白线从左至右倾斜20多度,倾斜一直延伸到右边纸,十分明显,为编组邮集的好素材。
囿于文章编幅过长,有关普12的版式研究上好另文探讨,祈盼指正。
作者:陈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