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2008.5.16)-北京(2008.5.22)外埠平信,义务兵免费信件
中国人民解放军七八一一六部队政治处公函封
盖有“中国人民解放军78116部队收发室”公章
由陆航团副团长、“王牌飞行机组”姜广伟亲笔手书“成都军区陆航团抗震救灾飞行纪念 2008.5.16”
信封上有陆航团团长余志荣(右上),陆航团副团长李翔(左),陆航团副团长姜广伟(右下)亲笔签字
姜广伟大校是首个飞到灾区上空的飞行员
冒死为灾民开辟空中生命通道的陆航团长们
五月二十日是汶川大地震第九天,成都军区陆航团姜广伟王牌直升机组上午十时以单轮首次成功强降北川重灾区“定时炸弹”——堰塞湖无名塌方小土堆上,紧急运送水利地质技术队实地监测水位上涨危情。一座大山的崩塌堵塞河道形成危险这座堰塞湖,如果溃堤将危及北川全县和绵阳灾区。 中新社发 贾国荣 摄
中新社北京五月二十九日电 题:冒死为灾民开辟空中生命通道的陆航团长们
作者 周敬波 周冬梅 范涛
他们个个是安全飞行数千小时的特级飞行员;人人都执行过数十次重大军事演习和急难险重任务。在这次地震灾害中,他们冒死在深沟峡谷间开辟了一条又一条通向灾民的空中生命通道。
总参陆航某团团长蔡有固:留下“遗言”去出征
蔡有固是具有二十年飞行经验的特级飞行员,执行过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返回舱搜救等数十次急难险重任务
五月十七日上午,上级依据一名村民传递的重要灾情,向蔡有固下达了紧急命令。
“两千六百米,大峡谷。”读完航图后,蔡有固深吸一口气。他所带的团是十五日晚才进入任务区域的,由于部队驻扎在平原,此前他们极少进入峡谷飞行。他开玩笑似的对政治处主任刘光武说:“老弟,我儿子就拜托你了。”
随后,直升机猛然钻进山谷。
山林陡峭,地域狭窄,山谷两侧直线距离不到一百米;天气阴沉,乌云密布,能见度不足四百米,唯一能够指引方向的是从山外电站一直延伸到灾区的高压线。
突然,余震爆发,一股强烈而紊乱的气流从山坳里涌了过来,将直升机拍向崖壁。与此同时,前方的一座高压电塔开始倾斜,拖拽着五根粗大的高压线砸向直升机。
情急之下,蔡有固左手猛提总距,右手横拉驾驶杆,使劲蹬下方向舵,发动机加大功率,一个大坡度急转弯,从高压线旁擦身而过。
成都军区某陆航团团长余志荣:“狠心”飞过自家垮塌的房顶
失去联系六天的家人终于报来平安,余志荣悬着的心落了地。他和战友们一次次飞过自家垮塌的房顶,把当地急需的救灾物资运到比家乡灾情更重的地方。
余志荣日渐憔悴。是累的。团队每天一百多个架次的任务飞行,从早上六点到晚上八点,他一会儿上塔台指挥,一会儿驾机飞行。“最累的一天,飞了十一小时十五分钟,晚上十点结束还要研究部署第二天的救灾任务。”团政委张晓峰说。
十多个昼夜里,余志荣带领的这个团第一个出动直升机勘察灾情;第一个从空中抵达汶川、茂县、映秀、北川等重灾区;第一个从灾区空运回伤员,第一个搭载通信小分队飞抵汶川……
济南军区某陆航团团长张茂生:冒雨挺进堰塞湖
偏远重灾区出现几十个堰塞湖,其中唐家山、禹里等处险情最为严重。张茂生临危受命,担负起运送物资、抢救伤员、机降通信医疗技术人员和各类专家等任务。
五月二十三日的绵阳地区,雾锁大地,能见度极低。张茂生知道,在地形十分险要的绵阳山区,即使是在气象条件好的情况下执行任务,险情也无处不在,更何况在浓雾和降雨的复杂气象条件下飞行。他决定冒雨强行起飞,深入崇山峻岭间去侦察气象。一个小时后带回好消息:已探明一条进入湖区的安全航线。随后,他迅速带领另一个机组,驾机升空,向唐家山堰塞湖方向飞去。
经过一个多小时飞行,目的地就在眼前。然而,雨越下越大,直升机无法降落。张茂生小心绕过大坝上空的高压线,在松软堤坝上一个凸起的土堆上,单机轮着陆将人员安全送到地面。
成都军区某集团军军长许勇(右一)和陆航某团团长余志荣研究搜寻路线
王牌直升机组单轮强降堰塞湖察险 前日,成都军区陆航团姜广伟王牌直升机组上午10时成功以单轮强降北川重灾区“定时炸弹”-堰塞湖无名塌方小土堆上,紧急运送水利地质技术队实地监测水位上涨危情。一座大山的崩塌堵塞河道形成危险的堰塞湖,如果溃堤将危及北川全县和绵阳灾区。中新社发
成都军区某陆航团副团长李翔正在向一位藏族老大娘询问家庭受灾情况
成都军区某陆航团抗震救灾纪实
2008年05月22日
新华网成都5月22日电题:“生命之鹰”冲破死亡阴霾――成都军区某陆航团抗震救灾纪实
记者刘永华、李宣良、朱映涛
每一次旋翼轰鸣,都意味着希望来临。
每一次云中穿梭,都有生命得到拯救。
是他们――成都军区某陆航团官兵,为灾区人民带来了生的希望。
突破“生命孤岛”
5月12日下午4时,地震刚发生一个半小时,陆航团的两架直升机就腾空而起,直飞灾区。
团政委张晓峰说:“12日下午14时28分,大地突然颤抖起来,老式营房里,大片的水泥块‘哗哗’直往下掉。没有任何命令,官兵们不约而同地冲向机库,短短半个小时内,所有直升机安全转移到了停机坪上。”
军事会议在停机坪上紧急召开,飞行员们纷纷拿出作业包,开始预先飞行准备。
“虽然当时我们还不知道目标是哪里,但西南地区只要一有灾害发生,我们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团长余志荣说。
当天下午,直升机穿越低矮的阴云,先后飞抵汶川、北川上空,拍了大量的图片、录像,为上级正确决策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灾区地处高原,山高谷深,崎岖难行。强烈的地震造成山体大面积滑坡,通往山区的公路上到处都是塌方,超过70%的路面损坏,桥梁全部被毁。地震之后又下起了大雨,一个个重灾区与外界断掉联系,成为“生命孤岛”。
救援,刻不容缓!陆航团奉命不间断全力支援灾区。
14日8时52分,两架“黑鹰”从山谷中破雾而出,降落在震中汶川县映秀镇镇外的空地上。2000多名已经在废墟中苦苦煎熬了30小时的受灾群众欢呼起来,泪水模糊了人们的眼睛。
12日起,陆航团的直升机多次试图强行机降汶川县城和映秀镇,但每一次都被滂沱的大雨和密布的阴云逼了回来。
14日晨,天气稍有好转,陆航团的直升机立刻满载救援物资接二连三地起飞。汶川、茂县、理县、映秀……一天超过80架次的大密度飞行,开辟出一个个通往重灾区的空中桥梁。
药品、食品、救援人员……通过空中桥梁源源不断地运进灾区;压伤、摔伤的各类伤员争分夺秒地被运了出去……仅映秀镇一地,短短3天就运走了200多名重伤员,运来了大批食品和药品,灾情得以迅速缓解。
没有东西能阻挡“神鹰”的翅膀
“说实话,我宁愿没有这样的任务。”家在阿坝州小金县的藏族飞行员余德文说,“每次从家乡上空飞过,看着山谷间倒塌的房屋,我就一阵阵的心酸,想流泪。”
陆航团里,包括团长余志荣在内,有5名飞行员的家在灾区,他们亲人还置身于这片生死莫测的群山,音讯全无。
但是,没有什么困难能够迟滞陆航团官兵们全力救灾的匆匆脚步。
一次,参谋长杨磊驾机前往理县接运几名孕妇。快接近目的地时,山口突然刮起了大风,直升机摇摇晃晃。
“我死死攥住驾驶杆,降了下去。”杨磊说,“要是平时,当时的天候状况我完全可以选择返航。但这次,我们多飞一次就能多拉几个伤员,多救几个群众,哪怕只多拉一个也好。”
有着3800飞行小时的副团长姜广伟总是抢着飞最难的任务。20日上午,他驾机运送水利专家到北川县勘察。
地震导致北川县城以西数公里处山体大面积坍塌,截断河流,形成了一个长10多公里的堰塞湖。受余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湖泊状况极不稳定。
险情必须及早查明,专家们心急如焚。但地震完全改变了这一带的地貌,地面到处是大大小小的土丘,若强行机降,直升机旋翼必定会与土丘发生碰撞。
姜广伟艺高人胆大,驾机在湖畔上空盘旋几圈后,选定地面一个只有五六米高的大土丘,缓缓降低高度。他把直升机悬停在空中,同时打开右侧舱门,缓缓向土丘靠拢。就在直升机贴近土丘的瞬间,专家们从悬空的直升机上直接跳上了土丘。
随着救灾的深入展开,陆航团的足迹也在逐渐延伸。
从16日起,救援工作由映秀等震中地区向周边偏僻山区深入发展。卧龙、耿达、银杏……每一个边远小镇都回荡着直升机的轰鸣声,一支支救援队伍被直升机输送到灾区的四面八方。
至19日14时,救援部队在直升机的协助下走进了四川全部40个重灾区的405个村社。
每一次行动,都凝聚着全体官兵的心血
“这次任务,是我们团出动规模最大的一次。”团政委张晓峰说。
由于灾区情况紧急,空运任务繁重,机组人员每天的飞行时间都远远大于平时,有的机组一天要飞8-12个小时。
全军第一批双学历陆航飞行员之一、31岁的副驾驶员钱红星说:“因为任务区情况复杂,飞一个小时所耗的精力相当于平时飞4个小时,我们晚上执行完任务回来,一倒下就能睡着。”
12日至今,陆航团的每一个官兵都在超负荷地工作着。塔台指挥员邓贵芳每天都得在塔台呆上至少14个小时。“所有的飞行命令都从我这里发出,”他指着控制台说,“这次任务,容不得一丝马虎。”
为了保证飞机正常飞行,机务分队的官兵们全力以赴。四级士官陈志明和他的战友们全天都泡在机库里,抓紧一切时间检修飞机。困了,直升机旁铺块帆布就是他们的床;饿了,就啃几口干粮。从河北老家来队探亲的妻子就住在营区里,可一个多星期了,两人见面也没能超过3次。
机务分队长张洪友的家就在不远的成都龙泉驿区乡下,父母妻儿都住进了帐篷,他却忙得连打电话的时间都没有。
一次,一架“黑鹰”刚起飞却突发机械故障紧急返回。张洪友带着战士,只用了5分钟就顺利排除了故障。“这几天,我们排除故障的速度比平时快多了。”张洪友说。
默默无闻作贡献的人还有很多。负责机场地面勤务的空军某场站干部李伟说,很少有人知道,我们是以全军级别最低的场站,保障了这次有史以来全军规模最大的直升机空运行动。
5月26日,战士们在搬运抵达的物资。新华社记者李刚摄
5月26日,机组人员在唐家山堰塞湖指挥飞机降落。新华社记者李刚摄
成都军区部队抗震救灾大事备忘录:军旗闪耀大西南
2008-07-04 09:21: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北京)
与死神赛跑,水陆空突击进“孤岛”开辟大通道。
指挥部信息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毁坏了震中的光纤电线、基站。汶川、北川、青川、都江堰、平武、茂县、什邡等地区出现大面积交通与通讯瘫痪。
坐镇军区指挥部的成都军区首长迅速形成共识:了解灾情,关系到党中央的救灾决策,关系到部队的救灾行动,关系到灾区人民的生命安危,开辟大通道刻不容缓。军区指挥部当机立断:实施空中侦察,第一时间获得灾区图像资料。
16时,军区指挥部发出命令:出动直升机飞赴重灾区勘察灾情。面对汶川、映秀等一个又一个与外界隔断的“生命孤岛”,军区指挥部不得不与时间赛跑。连日来,军区指挥部给部队发出一道又一道“死命令”:千方百计联通重灾区汶川,尽快了解掌握灾情;想方设法打通水陆通道,冒死挺进震中映秀。
现场回放5月12日,成都军区某陆航团值班室电话铃声急促响起,上级命令:出动直升机飞赴重灾区勘察灾情。
坚决完成任务。仅仅28分钟后,在副团长李翔、姜广伟的带领下,两架“黑鹰”腾空而起,直飞震中汶川。
直升机沿着航线一路搜索,临空俯视,置于直升机钢铁翅膀之下的大地,此时已是伤痕累累:临街垮塌的居民楼像趴在地上的醉汉,大车小车堵塞着城区道路,街道上都是密密麻麻的避震人群……此时不是伤心流泪的时候!大家擦掉眼泪,赶紧拍下一张张灾区图片。
空中向地面报告着灾情,指挥员下达指令的嗓门越来越大:“向前、继续向前!”
5月14日,震区上空的雨停了,飞行时机来了。该陆航团飞行参谋郜学强冲进作战室,下达飞行命令。
9时04分,成都凤凰山机场的停机坪上,3架最大限度地装载着食品、药品和帐篷等灾区急需物资,换乘着军区通信应急小分队和医务人员的直升机再次腾空而起,第三次向汶川进发。
很快,3架直升机进入震中峡谷空域。突然,天空乌云密布,气流出现聚变。李翔副团长指挥若定:“减速,躲开对流浮云。”
经过60分钟的生死飞行,一条通往重灾区的航线终于开通了。震后48小时,该陆航团的直升机进入与世隔绝的汶川。
一次又一次雄鹰展翅,一条又一条空中生命大通道被开辟:震后24小时内,该陆航团27架次战鹰腾空飞行,分批分组飞赴灾区勘察灾情,察明了灾情严重的北川、青川、绵竹、平武等县市的受灾情况,给灾区空运去了大量药品、食品和矿泉水。同时,第一批灾区录像、图片也送上了军区首长案头,成为部队抗震救灾工作的第一手重要依据。
5月31日14时56分,邱光华机组在执行运送第三军医大学防疫专家到理县的任务返回途中,在汶川县映秀附近因高山峡谷局部气候瞬时变化,突遇低云大雾和强气流,飞机不幸失事。机上机组人员5人和因灾受伤转运的群众及相关人员共13人,全部遇难。
姜广伟机组:飞越死亡峡谷的“吉祥鸟”
图文 | 岳路、李星剑、许晓宇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
距今已经过去12载
它带给中华民族的苦难与伤痛
令无数人刻骨铭心
其中,堰塞湖作为地震次生灾害
更是犹如一颗随时可能爆发的炸弹
那时,重灾区北川的唐家山堰塞湖
被称为悬在绵阳人民头上的一颗定时炸弹
当时,一大批优秀的飞行员
执行着唐家山空中运输的抢险救灾任务
为唐家山的抢险救灾工作
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而其中被称为“吉祥鸟”的
姜广伟王牌飞行机组
更是完成了抗震救灾历史上的奇迹
——
单轮悬停强降堰塞湖坝顶
被誉为“历史性的一跃”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姜广伟机组
十二年前决战唐家山
飞越死亡峡谷的“吉祥鸟”
图为官兵执行唐家山空中运输的抢险救灾任务
2008年5月16日,伍安国大队长驾机飞临北川县城运送危重伤员的时候,发现了这个巨大的悬湖——唐家山堰塞湖,随即向上报告。上级发出命令:“立即请求空中支持,要把最出色的飞行员调过来,无论如何也要把专家送上坝顶!”
堰塞湖的最高蓄水量曾突破两亿立方米,而从高空俯视唐家山堰塞湖的全貌时,它已经积蓄了一亿五千万立方米的水,随时可能从600米的高处再次洗劫川西北。如果不把专家组送到唐家山上,川西北很可能再遭灭顶之灾,后果不堪设想。
图为空中堪察堰塞湖排险情况
5月20日上午,仍有余震,排险工作迫在眉睫。这已是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第9天,由于沟壑被填,道路已毁,人们对唐家山堰塞湖的了解一片空白。
堰塞湖地处崇山峻岭之中,山谷里高压线密布交织,谷底下由于滑坡形成的岩石和树木起伏不定,地形极其复杂,无一处可供直升飞机安全降落。时任副团长的姜广伟临危受命,带领机组抵达绵阳南郊机场。
在机场,姜广伟仔细了解了唐家山堰塞湖的情况后,得出一个结论:只有到达唐家山堰塞湖坝顶,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才能实施抢险。
“等待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他随即登上战鹰,载着灾区人民的希望,向着唐家山堰塞湖飞去。
图为姜广伟副团长与排险专家商讨任务方案
此刻,绵阳天气阴沉,乌云密布,能见度不足400米。而从南郊机场飞往唐家山堰塞湖坝,须绕行5道高压线和多个“S”形深邃峡谷,想要飞越这死亡峡谷,更是难上加难。
但姜广伟心里清楚:深邃峡谷的那一端,唐家山堰塞湖犹如一把利剑悬在绵阳灾民的头上,不能退却,“人民等不了!”
机组穿过地域狭窄的“S”型山谷,在乌云密布的天空中,姜广伟小心翼翼地越过高压线、躲过扰动气流的袭击,驾驶战鹰在河谷中数次寻找,终于在10时39分发现了巨大的唐家山堰塞湖。可险象环生的堰塞体上砾石挺立,杂木横卧,没有一块平地。两面山体还在继续滑坡,碎石不断滚落下来,垮落着石头,根本没有飞机着陆的地点。
怎样才能将人送到坝上去呢?已经第九天了,再不降落到坝顶上,就拿不到第一手资料,也就得不到抢险工程方案和措施,几十万人头上的湖水还会越集越多,危险也越来越大。姜广伟回忆道,那时的他心急如焚,心底一直有一个声音在怒吼:一定要征服唐家山!
就是在这信念的力量的感召下,姜广伟期待的奇迹终于出现了——在他与机组成员苦苦观察、试探了十多分钟后,发现了坝顶最高处有一土丘。
“只要有了土丘,便有降落的希望!”经过数十次的努力,他终于把直升机慢慢侧身单轮强降在了湖堤塌方的小土堆上。悬停在离地面五六米的位置,机上专家纵身跳下,安全着陆唐家山。在场记者惊叹:“这和电影大片里演的一样!”
图为姜广伟机组单轮悬停强降堰塞湖坝顶
就是这个用单轮着地加悬停的高难飞行动作,把12个水利专家送到了唐家山堰塞湖坝顶,姜广伟精湛的飞行技术让人叹为观止,也为摘除这个悬在数百万人们头顶的定时炸弹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几十万面临堰塞湖次生灭顶之灾的受灾群众和救援大军有序地疏散到了安全地带。
堰塞湖断水两天的武警官兵迎来陆航团的飞机
在整个抗震救灾中,姜广伟共飞行150余架次,飞行时间达116小时20分。共运送物资56吨,解救伤员95人、被困群众119人,运送抢险人员300余人次……姜广伟始终以一种高于责任的精神力量,以共产党人神圣、庄严、自觉的使命感,坚持奋斗在抢险救灾的一线。灾区人民都称他所在的机组是英雄的“吉祥鸟”。
经过十多天的连续奋战,6月10日,唐家山堰塞湖的导流槽终于将湖中巨龙引了出来,几十万百姓头上的巨大危险解除了,国家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向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指挥部发来贺电:英雄的陆航人创造了世界上处理大型堰塞湖的奇迹!
姜广伟参加唐家山堰塞湖抢险完成任务后合影留念
6月14日,单位被授予“英雄陆航团”荣誉称号后,姜广伟和他的战友们在机场合影留念。他们说: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我们永远挚爱着这片蓝天!
为灾区空投物资
姜广伟对祖国、对人民的大爱
也为灾区人民撑起了一片蓝天
把人民的利益高高举过头顶
带给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生的希望
致敬英雄陆航旅的神鹰
百姓心中的“吉祥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