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同志为新县城取名为永昌
永昌,是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异地重建的北川县城。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北川老县城被夷为平地,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再造一个新北川”。2008年5月19日,根据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省建设厅安排组建的、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牵头负责的工作组抵达绵阳,经与绵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衔接后,确定将北川县城重建选址论证作为绵阳灾后重建规划工作的第一任务。中规院院长李晓江先后三次率工作组到北川县城实地考察地震及其引发的地质灾害对城市的破坏状况,提出北川县城需异地选址重建的建议。工作组从北川县城的地质条件、受灾情况和灾后恢复重建的要求,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出发,提出新县城选址的前提与原则:(一)地质和地震安全可行,在地质上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地形地势、地质构造、地层岩性、水文等方面都应具有良好的条件;(二)用地充裕,能满足全县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与新县城建设的人口与用地规模要求,并具有满足未来发展需求的空间余地;(三)区位优越,临近区域性交通干道,与绵阳城区联系便捷,易于接受绵阳主城区辐射,与下辖乡镇联系便利,易于实施行政管理与服务;(四)设施便利,便于利用现有区域性基础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五)利于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具有羌族文化遗存或具有较大的民族文化塑造空间;(六)行政区划调整可行,行政区划调整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小,操作难度低。
据此,初步确定北川和原安县境内的擂鼓镇、永安镇、桑枣镇和安昌镇东南等四个备选场址进行比选。经过反复考察论证,综合各方面条件分析,确定安昌东南为北川新县城最佳选址。5月28日,中规院工作组编制出北川县城灾后重建选址与规划的初步方案。6月初,中共绵阳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听取工作组关于选址规划工作成果汇报,完全同意安昌东南选址方案,并提出意见建议。中规院工作组还向两院院士吴良镛,中国工程院院士、建设部原副部长周干峙,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德慈,中规院原院长王静霞等老专家征求意见与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方案。6月25日,绵阳市委常委会会议再次对中规院方案进行讨论修改。6月底,北川县城灾后重建选址与规划方案最终确定。
异地重建的北川县城位于安昌镇东南约2公里处,东南临安县黄土镇,西接安县乐兴镇,北靠安昌镇,距最近的活动断层4公里以上,距北川老县城约23公里。选址区四周低山环抱,中部为平坝,海拔高度545~640米,安昌河自西北向东南穿过。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自然景色宜人,地理条件优越,交通便利。选址内除丘陵山地和河流水系等自然生态区域外,其他平坝区域主要是农业生态用地、农村居民点和少量小规模的工业,可建设用地8平方公里左右,适宜城镇建设。
2008年11月初,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审查通过北川新县城选址;12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胡锦涛在四川慰问灾区群众时,为新县城取名为永昌,意为永远繁荣昌盛。2009年2月,民政部批准将新县城规划建设区内的黄土镇常乐、红岩、顺义、红旗、温泉、东鱼6个村由安县划归北川县管辖。5月,新县城正式开工建设。按照规划,新县城共需建设221个项目,包括山东援建、社会捐建和自主建设三个方面组成,总投资153.7亿元,首期建设218个项目,总投资110亿元。为了强有力保障顺利施工,新县城建设指挥部专门成立了工程建设协调领导小组,落实专人负责,及时协调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转变工作方式,变由建设施工单位提出协调事项,为主动深入建设施工单位,发现需要协调事项,积极为各建设单位做好协调工作,重点保障建设区和生活区的用水用电。共为援建、自建、捐建的218个项目妥善处理施工中的各类问题1000余件次,受到工程建设单位的好评。还成立了专门的道路养护机构,聘请道路养护人员70名,租用机械4台,雨天保畅通,晴天重点维修,保证了新县城的道路畅通。广大建设者按照“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经过艰辛努力,于2011年11月全部完成首期项目建设。
在建设期间, 负责管辖新县城规划建设区的永昌镇于2010年1月31日举行成立大会,党委、政府正式挂牌。2010年6月30日,老县城曲山镇所属茅坝村、新街村、茅坝社区、回龙社区整体划入后,共辖常乐、红岩、顺义、红旗、温泉、东鱼、茅坝、新街、东升9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委会,84个村民小组,22646人。
2019年,永昌镇与安昌镇合并,仍名永昌,镇政府驻安昌。
永昌规划建设区原貌(2008年)
永昌(2010年)
永昌(2019年)
安昌——四川巡抚选定的县城新址
安昌场镇原为安县县城。过去的《安县志》说:“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降安州为安县,并迁治今安昌镇。”但据《四川县州志》收录的明代四川巡抚张时彻撰写的《安县迁城碑记》记载,安县县城从永安迁到安昌的时间应该是在1547年或稍后。原安县境内先后设置过益昌县、龙安县、西昌县和安州,其名称都带有“安”字或者“昌”字,县城设在今永安的龙安县还一度改名为安昌县,所以安昌这个地名是根据古代州、县名称命名的。安昌先后设有安昌乡、安昌镇,这是其正式称呼,但人们习惯以县名来称呼县城所在地,所以民间一般将安昌称为安县。2003年,原安县县城迁往花荄,安昌自此成为一个普通的乡镇,民间也就不再将其称为安县了。2009年2月,北川县城迁建于安昌东南,遂将安昌镇划归北川县管辖,安昌仍保留原来的名字。2019年,将安昌镇与永昌镇辖区合并为一镇,名叫永昌,镇政府驻地设在原安昌,安昌作为镇名随之消失。
清代《四川县州志》书页。一般认为安县县城从永安迁到安昌的时间是1374年,或者1487年,但《四川县州志》书中收录由四川巡抚张时彻撰写的《安县迁城碑记》则说,1547年才议定了迁县城的事。据此可以推断,安县县城迁安昌的时间不会早于1547年。
安昌(2016年)
战胜灾难、走向新生——抗震纪念园
新县城是汶川特大地震后唯一异地重建的县城。为了展示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特别规划建设了抗震纪念园。抗震纪念园位于北川新县城的中心地带,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160米,面积约6公顷,是灾区群众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战胜灾害、勇夺胜利、科学重建的重要纪念场所。
抗震纪念园自东向西由静思园、新生园和幸福园组成。静思园位于纪念园东侧,以纪念灾难,缅怀同胞为主题,利用简洁、现代的手法营造安静、幽闭的空间气氛,为人们追思过去提供沉思的空间。中间的下沉步行路径,将人流限定在更加幽静的空间中,以突出安静、幽闭的气氛。路径穿过一片静止的水面,水面形式如同一滴眼泪,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幸福园以展现新生活、新希望为主题,其主体建筑幸福园展览馆集中展现了北川县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和愿景,是“再造一个新北川”精神的延续。建筑以羌族图腾白石作为主题,暗喻神圣、庇护之意。新生园位于抗震纪念园中部,以赞颂和弘扬抗震救灾和重建精神为主题,利用对称、序列的手法营造严肃、庄重的氛围。7000平方米的广场可同时容纳4000人,成为北川新县城大型纪念活动、节日集会和集体文娱活动的重要场所。静思园的深沉、新生园的振作和幸福园的快乐,三种不同的情绪融合在一座园中,以此体现灾区人民走出痛苦、战胜灾难、奔向幸福的全过程。
整个抗震纪念园中,最耀目的是名为新生的雕塑。雕塑主碑高25.9米,碑体源自于羌族高耸的碉楼。主碑正面是一个手举铁镐的男子浅浮雕,象征着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灾区人民走出灾难,投入到轰轰烈烈的灾后重建中。男子身体粗犷的线条和刚毅自信的脚步也象征着中国人民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右前方是一个妇女和儿童的圆雕,妇女身着北川羌族特有的服饰,俯身向前,呵护着蹒跚学步的儿童。羌族妇女刚毅的脸庞略带微笑,微微朝向北川老县城的方向,象征着经历了灾难与痛苦洗礼的灾区人民在缅怀昔日家园和逝去亲人的同时,正在阔步走向幸福美好的明天。自然纯真儿童的形象,代表灾后新生一代,他好奇的目光和执着向前的脚步象征着灾区人民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无限憧憬与美好向往。主碑正面的纹理象征着北川秀美的山水,侧面的条纹和符号隐喻羌族传统标志性建筑——碉楼,它被誉为羌民族的脊梁,也象征着羌民族生生不息、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主碑背面镌刻胡锦涛同志语录“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抗震纪念主题雕塑突破了传统雕塑的形态,是一个特殊的纪念符号与文化符号,不仅给人以震撼、力量、信心、希望与智慧,更体现了科学救灾、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理念,展示了地震灾区的新希望、新生机、新活力。
抗震纪念园承载着多重的情感与文化内涵,是北川新县城精神的凝聚与象征,已成为北川新县城灾后重建“城建工程标志、抗震精神标志和文化遗产标志”目标的集中体现。
静思园
幸福园展览馆
新生广场
鲁川一家亲—友谊园
新县城由山东省对口援建,为了表达北川人民的感恩之情而设计建设了友谊园。友谊园位于永昌河景观带中心。永昌河上,一座精致的石拱桥——同心桥连通两岸。小河两边,分别是代表齐鲁文化元素的鲁韵庭院和代表羌族文化元素的羌绣广场,二者通过绿化带及湖水联系成为整体,体现北川与山东人民的兄弟情义。
友谊园
友谊园东西两岸的羌文化特色广场和鲁韵庭院
稿件来源:中共北川羌族自治县委党史研究室
(北川羌族自治县地方志办公室)
《史志北川》2020年第7期 撰稿:赵兴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