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地震纪念馆
倒塌的房屋、滑坡的山体、抗震救灾的场面、灾后重建的场面……2008年的那一场震动,带给北川很大的伤痛。
时至今日,当你身处北川地震纪念馆,通过原北川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实物、实景、实例感受到自然灾害的无情,同时,感到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博爱。
北川地震纪念馆在设计之初,专家给出了定位,博物馆不等同于纪念碑或者悼念地,它是有着特定的社会功能的。灾区的重建不仅仅是物质方面,也应该包括精神上。对地震博物馆的评价应当更加客观,不能将它简单地与纪念碑或者悼念地的概念相混淆。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纪念碑
2010年,经过评选,以“裂缝”为名的展馆设计,在上海同济大学的14个设计方案中脱颖而出。外部采用饱含纹理的锈蚀钢板与屋顶绿色植被交接的锋利边缘,展示出大地被撕开时的建筑墙体。横向伸展的建筑形体配以三角形的长窗,进一步强化了外形张力。穿行于主馆和副馆间的“裂缝”步道铺装红色砂岩,以钢板划分线与建筑立面形成统一整体。广场旁边的树林和植被为原本凝重的场所注入更多生命的气息,更赋予记忆与希望的意义。
当前,北川地震纪念馆聚纪念、展示、宣传、教育、科研五大基本功能为一身,已成为对外展示北川自强不息,讲述北川故事的重要窗口,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也是开展地震科普研究和防灾减灾教育的重要基地。
北川新县城新生纪念碑
在“裂缝”中驻足,深切缅怀抗震救灾英雄和遇难同胞,回顾那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伟大行动,感受当灾害来临时祖国各地汇聚起的强大救助力量和我们民族的不屈精神信仰和大爱人性光辉。
其实,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好好生活,看尽沿路风景。因为,北川地震纪念馆让我们体验了生命的意义。
5.12四川大地震过去10年后,带你重回当地走访
来源:环球网
北川老县城景家山崩塌遗址。地震来临时,北川中学新区(原曲山镇茅坝初中)等单位房屋瞬间倾倒或被山上200万方倾泻而下的土石整体掩埋,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北川老县城遇难者公墓。当时在这里集中掩埋遇难者遗体,现在是北川主要的祭奠场所。
一位游客走过位于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的遇难者公墓。
经常有参观者在北川遇难者公墓停下脚步,默哀献花。
一名到北川老县城参观的游客,在遇难者公墓前致哀。
一名参观者在北川老县城遇难者公墓前拍摄纪录。
一位母亲正在北川老县城遗址向孩子讲解5.12大地震这突如其来的灾难造成的破坏。
一个孩子向北川中学新区被山崩掩埋的遗址献花。
来参观的人们向北川中学新区遗址献花。
一个准备向遇难者献花的小女孩。
贺川的母亲每年春节、清明和5月12日那天,会在北川中学新区遗址上悬挂三次横幅,以书信的形式寄托自己对孩子的哀思。每次横幅下方会留下自己的电话,她觉得,至今没有找到的孩子万一哪天回来了,通过电话就能找到妈妈,找到家。
被大地震摧毁的居民楼。
人们在北川老县城遗址看到大地震留下的残垣断壁,表情复杂。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
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上悬挂的警示牌时刻提醒着参观者这里是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的的哀伤之地。
北川老县城的绿宝宾馆大楼在地震来临时被撕裂倾倒。
一名参观者伫立在北川县公安局遗址前的遇难民警祭奠牌前久久没有离去。大地震造成公安人员重大伤亡,但幸存的民警在第一时间对周边群众展开了救援。
两名参观者正在观看北川县邮政局遇难员工祭奠牌。
许多游客在5.12大地震10年纪念日到来前到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参观。
两名羌族妇女经过5.12北川地震纪念馆。
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地震废墟上喊出的:“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被刻在了北川地震纪念馆进门处的石碑上。
被取名为“裂缝”的北川地震纪念馆建设在北川县曲山镇任家坪。这里距离老县城两公里,当年人员伤亡众多的北川中学就在此地,北川中学救援现场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的故事被人们熟知。震后,政府在这里设置了任家坪安置点,后改为任家坪板房区,过渡安置了数万灾民。板房区取消之后,纪念馆开始建设。
北川地震纪念馆进门处的“山川永纪”雕塑(局部)。
北川地震纪念馆。正中央是刻有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地震废墟上讲话的石碑,左侧为“山川永纪”雕塑,右侧是5.12特大地震震区及地震强度示意图。
参观者正在北川地震纪念馆观看5.12特大地震的视频资料。
北川地震纪念馆中展览的严重受损汽车。该车车牌为:川FA8512,与灾难日期正好吻合。该车震后仍正常行驶,被网友称为“史上最牛汽车”。
一位参观者正在北川地震纪念馆拍摄5.12地震示意图。
北川地震纪念馆中展示的解放军官兵救援形象的雕塑。
参观者展开党旗在北川地震纪念馆前合影留念。
北川地震纪念馆展出的时钟,这些钟表无一例外的把时间定格在2:28分。2008年5月12日下午14:28分,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摧毁了无数的家庭,很多人家的时钟被震落,电池被摔出,时间永远定格在灾难来临的时刻。
北川地震纪念馆收集了各路救援大军当年使用的旗帜。
北川地震纪念馆部分展品。
北川新县城,人们正在教练的带领下学习太极拳。
北川新县城的文化广场被人们叫作“新生广场”,寓意震后新生。
76岁的陈仕群(中)是在北川新县城生活的老北川人,北川羊角花业余舞蹈队的领队。地震时三位亲人遇难,自己也身负重伤。震前舞蹈队有40余人,一多半队员遇难,仅幸存19人。震后,为灾民身心健康、丰富生活,没有痊愈的她从板房区开始重组舞蹈队。现在,这支20余人的队伍活跃在北川新县城及周边村镇。
一个孩子正在北川新县城“新生广场”的游乐设施中玩耍。
61岁的胡本华正带着两岁多的小外孙乐乐玩耍。震前他生活在老北川,地震让他的女儿精神上受了很大的刺激,至今没有痊愈。
北川新县城航拍图。新县城所在地被命名为永昌镇,寓意北川永远昌盛。距离老县城23公里,紧邻安昌河,依山傍水,自然条件优越。城市道路有以老北川各乡镇名称命名的,如陈家坝路、擂鼓路等;也有的沿用老县城的街名,如文武街、禹羌路等;核心区街道多以“西羌”、“禹王”命名,以彰显羌族特色。
北川新县城航拍图。新县城所在地被命名为永昌镇,寓意北川永远昌盛。距离老县城23公里,紧邻安昌河,依山傍水,自然条件优越。城市道路有以老北川各乡镇名称命名的,如陈家坝路、擂鼓路等;也有的沿用老县城的街名,如文武街、禹羌路等;核心区街道多以“西羌”、“禹王”命名,以彰显羌族特色。
吉娜羌寨隶属北川,隶属于北川县擂鼓镇,是从绵阳进入老北川的第一个村庄,被誉为“北川第一村”,是羌族居民聚居的村寨。5.12大地震损失惨重,全寨71户人家有69户房屋倒塌,26人遇难。地震发生后,政府对其进行了原址重建,仅6个月,2008年底吉娜羌寨在废墟上奇迹般重现,280多名原住民全部从安置点搬回新寨。
重建后的吉娜羌寨积极开展旅游,许多游客为体验羌族文化到此参观住宿。
两个孩子正在吉娜羌寨旅游品商店里认真的玩着手机游戏。
两名游客经过吉娜羌寨的地标性建筑-四角碉楼。
一家三口在吉娜羌寨挑选旅游纪念品。
受损严重的漩口中学位于5.12特大地震震中汶川县映秀镇,该遗址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参观。
漩口中学震前共有学生1527名,教师133名。大地震中,几乎所有校舍建筑沉降、坍塌。共有43名学生、8名教师、2名职工和2名家属不幸遇难。
一名映秀镇本地导游身穿羌族服装,在漩口中学遗址为游客进行讲解。
漩口中学遗址前的钟表造型雕塑取材于坍塌教室里找到的一只挂钟,时间被定格在2:28分。后面的主教学楼原本为五层建筑,地震发生时,1、2层沉降于地下,地面三层倾倒,仍有部分师生遗体长眠于地下部分。
漩口中学完全坍塌的学生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