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中国社会工作
15年前,一场8.0级特大地震,发生在汶川地区。千万生命瞬间消陨,家园破碎,断壁残垣……亿万国人揪心……
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迅速作出部署,开展了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
一群社工,也从四面八方来到了汶川灾区。
5月20日,上海市民政局组织的社工专家作为内地社工行动的先驱部队,奔赴绵阳开展工作。随后,民政部组织的12名高校社工专家以及广州、深圳、北京等地的社工志愿者也纷纷奔赴灾区进行需求评估。据不完全统计,灾后的一年时间内,共有1000多名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借助政府搭建的平台,与政府部门结成合作伙伴,投身灾区一线,开展专业服务。
上海社工选择了社区重建,通过整合破碎的板房社区人际关系,协助灾民回归生活常态。广州社工在安抚灾难深重的映秀人民的同时,用社工独有的智慧,发起了“映秀母亲”刺绣项目,走出了一条疗伤与生计相结合的道路。深圳社工则与深圳市慈善会合作开发了“贫苦学生援助计划”“学校医院重建计划”“家园重建援助计划”等项目,同时积极寻找社工专业服务介入的契机。四川社工一直尝试发挥本地人优势,借助大量专业外力(包括我国港台地区),发展壮大自己。
除了我国地区化的社会工作,以项目形式进入的灾后社会工作也是一支重要力量。他们或以基金会的名义,或以民间组织的身份,或以高校项目为名,在灾区建立社工站。最典型的当属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与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合作开展的“抗震希望学校”社工项目。
这是中国社工界第一次有规模、有组织、有序列地介入灾后救援和灾后重建。
下面从《中国社会工作》杂志在汶川地震一周年做的汶川地震灾区社工站分布图和一组图片,回顾15年前的灾区社会工作服务。
▲汶川地震灾区社工站分布图
15年前,这群社工以志愿者身份,通过综合运用多种专业方法,参与灾后紧急救援,调适群众紧张心理,重建社会关系网络,加强群众能力建设,帮助受灾群众适应新环境、开始新生活。
——第一时间介入,突出生命至上。地震发生后,民政部立即下发通知,明确要求“组织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发挥其专业和技能优势,认真做好受灾群众尤其是孤儿的心灵复位和心理康复工作”。各地民政部门利用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机制,将社会工作服务纳入对口支援范围,组建了一支支社会工作服务队;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充分发挥行业管理作用,第一时间发出参与抗震教灾的号召,组织专业力量服务灾区。广大社会工作者不顾个人安危,第一时间奔赴灾区,第一时间参与救援,第一时间出现在受灾群众身边,了解群众需求,帮助受灾群众舒缓精神压力,摆脱生存困境,进入安全环境。
——调适心理压力,抚平心灵创伤。广大社会工作者通过陪伴倾听、心理疏导、活动减压等方法,帮助灾区干部、群众减缓精神压力、消除心理阴霾。社会工作服务队来了后,促动了许许多多的转变:安心复学的孩子,重现笑容的地震遗孤,直面现实的丧子父母,憧憬未来的受灾群众……
——重建关系网络,促成社会融入。社会工作者通过综合运用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方法,引导个人走出家庭、走出板房、回归社区,结交新朋友,融入新环境,开始新生活。如上海社工服务队的居民自我管理弄堂会项目、“共创和美家园”社区融合系列活动,广州社工服务队的渔子溪永久性社区规划等服务项目,都促进了社会融合。
——强化能力建设,实现助人自助。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各支社会工作服务队根据受灾群众需求,帮助他们设计职业培训,开发社区公共服务岗位,引入外地援建项目,切实解决了部分受灾群众的工作和生活来源问题,有力提高了受灾群众应对生活危机的能力。如广州社工服务队在汶川县映秀镇开展的“映秀母亲互助项目”、上海浦东社工服务队在都江堰开展的“火凤凰”计划、深圳社工服务队在甘肃省文县开展的“家园重建援助计划”等服务项目,都有力地整合了当地的人力和物力资源,通过职业培训、发展生产、物资专销等方式,促进了受灾群众就业,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15年,汶川灾区已经实现了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