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发泄 不要坚强
2008年05月30日03:19 南方都市报
昨日上午11时,嘉宾们做客第一直播室,讲述应如何进行震后的心理救援工作。本报记者徐文阁摄
■嘉宾介绍
张雨青博士: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心理学会医学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及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和国际行为发展协会(ISSBD)会员。
鲁容:广东五叶神公司品牌策划部主任
孙茂新:阳光医院副院长
吴红芹:阳光医院整形科护士长
本报讯在地震灾区的灾后重建中,重建“心灵家园”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在地震发生后,就陆续派出三批专家前往灾区,张雨青博士就是其中的专家之一。昨日上午11时,他也走进南都·奥一第一直播室,详细讲述自己在灾区心理援助的经过和现状,以及即将赴灾区进行心理援助志愿者需要注意的行为。
“现在灾区的医疗救治基本解决,下一步应该特别注意心理调整和恢复。”张雨青说,对于那些在地震中失去父母或者肢体的孩子们、失去子女的父母等“高危人群”,更是需要特别的关照。
地震发生后,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和上海增爱基金会、广东五叶神公司发起了“我要爱”心理援助行动,广东各地数千人报名,首批选出的300名志愿者5月28日在深圳受训,将于近日奔赴灾区。广东五叶神公司品牌策划部主任鲁容讲述了活动的内容。而刚从灾区归来的阳光医院医护人员孙茂新和吴红芹也叙述了他们在灾区经历的情形。
阳光医院副院长孙茂新感叹说,在灾区救援的8个日夜,他时刻处在感动之中。“余震不断中坚持手术的医护人员,那些80后的志愿者孩子,冲在最前面的解放军战士,让我们难以忘怀。”他说,这次救灾回来,很多事情缭绕在他的脑际,这些刻骨铭心的记忆和感动将伴随他一生。
■对话张雨青
1
七八月份最难忍受
要让他们把自己的痛苦、恐惧充分宣泄出来。
主持人:您了解到的灾区群众心理状况如何?
张雨青(以下简称张):每个人因其教育水平、经历不同,对灾难的反应各异,有的人可能反应强烈,甚至要看心理门诊,但有的人可能只是变成一种经历。快的可能在一个月到三个月左右恢复到大致正常,慢的有的要半年,有的甚至更长。
主持人:灾区群众容易发生哪些心理危机?
张:心理伤害最大的高危人群,比如小孩子失去父母,失去胳膊、腿的,对他无论是身体或心理上,都是很大的创伤。另外就是失去孩子的父母,丧子之痛也让人很难忍受。据我估计,七八月份会是一个很难忍受的阶段,那时会出现更多的个体性问题。
主持人:对于这些高危人群,应该如何及时发现并干预?
张:失去孩子的家长,可以组织这样的几个家庭成立互助组,通过互助从痛苦的最低点缓解出来,慢慢接受现实;对于孩子,应该给他创造一个比较温暖安全的环境,帮他找到同学和朋友,让他们把自己的感情,包括痛苦、恐惧简单而充分地宣泄出来。
2
不要说,你活下来很幸运
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志愿者也需要进行心理干预,不能让他带着心理问题还为别人去做援助。
主持人:提供心理援助的志愿者的确很热情,但也可能好心办坏事,怎么防止这种情况?
张:有的志愿者是带着一种好奇,想看看灾区发生了什么而去的。所以在派心理援助志愿者去灾区之前,应该对他们的目的和动机进行评估,另外还应对他们进行督导,因为在灾区看到大量的悲剧后,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志愿者也需要进行心理干预,不能让他带着心理问题还为别人去做援助。
主持人:志愿者容易出现哪些不恰当的言行?
张:从思想上,不要假定每个受灾区都受到精神创伤,有激烈的反应很正常并不是病态,同时不要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与对方说话,不要专注于他的无助和软弱,不要追问灾难过程的细节,如果对方不愿意讲就不要问,不要用“猜测”,如果无法准确回答,应尽量去了解。不要说,我理解你,我知道你的感觉,他的感觉你根本无法理解,更不要说,你能活下来真是幸运。
主持人:那应该怎么说?
张:你可以说,对于你的痛苦经历,我感到很难过;这不是你的错;你的反应很正常,谁都会这样;事情会好起来的,你也会好起来的;不要克制自己的情感,想哭就哭吧。
主持人:对志愿者而言,正确的心理援助方法是什么?
张:首先通过接触建立良好的关系,这就要求志愿者富于同情心并乐于助人,可以先从介绍自己开始,有“看我有什么可以帮你”、“如果我和你谈谈,可以吗”,然后通过提供一些实质性帮助,比如帮忙找食物和水建立接触,在接触之前要知道介入不会侵犯到对方,同时做好被拒绝的准备,在讲话时语速要慢,词汇要简洁,如果对方愿意讲,准备好聆听并专注于内容。
主持人:在媒体报道中,也出现不少因为追问受灾细节而被批评,您认为应如何处理?
张:我注意到,有记者在提问时,没有顾及采访对象的感受,行为有些过分。对此,一是记者在采访灾区时,应该进行基本的培训,比如医疗知识和心理援助知识,避免造成伤害。此外,国外也有儿童受灾后不允许媒体采访,儿童也有权拒绝媒体采访,我们也应该对此进行规范。
3
收养孤儿前要做心理辅导
不要以为只要有爱心收养就够了,说句不太中听的话,养一只狗也要花时间来让它适应新家。
主持人:现在不少灾区伤员被转到广东等外地医治,对他们如何进行心理援助?
张:在到达广东等地方之初,关爱有助于伤员更好地融入新生活,但在之后应该逐步淡化,不要让伤员总觉得自己很特殊,有一种隔离的感觉,让他们对过去打个包画一个句号,开始新生活。
主持人:现在不少灾区的孩子已经成为孤儿,不少将被收养,对于收养灾区孤儿的家庭来说,应该注意哪些心理问题?
张:在领养之前,应该对孩子做一个心理评估,了解对孩子的伤害到何种程度,最好是事先做心理辅导。孩子领养之后,应该尽量营造安全感,对于孩子而言,他此前熟悉了妈妈的味道、睡觉的姿势、家中物品摆放的样子,到了一个新的家庭,他会习惯去找过去的那种味道和感觉,如果新家庭能更细心一些,花更多的心思和耐心去了解孩子的想法,会让孩子产生安全感。当然接受也有个过程,不要以为只要有爱心收养就够了。说句不太中听的话,养一只狗也要花时间来让它适应新家。
主持人:现在通过心理援助,灾区群众可能也有了心理上的依靠,志愿者总有一天会离开,走了之后他们怎么办?
张:对于灾区群众的团体援助,应该明确这只是一个过程,心理援助活动也应该收尾到他们内心成长的力量上。
心理援助志愿者,你准备好了吗?
◎可以先从介绍自己开始,如“看我有什么可以帮你”、“如果我和你谈谈,可以吗”,然后通过提供一些实质性帮助,比如帮忙找食物和水与受助者建立接触。
◎讲话时语速要慢,词汇要简洁,如果对方愿意讲,准备好聆听并专注于内容。
◎你可以说,对于你的痛苦经历,我感到很难过;这不是你的错;你的反应很正常,谁都会这样;事情会好起来的,你也会好起来的;不要克制自己的情感,想哭就哭吧。
◎不要假定每个受灾区都受到精神创伤,有激烈的反应很正常并不是病态,同时不要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与对方说话。
◎不要专注于他的无助和软弱,不要追问灾难过程的细节,如果对方不愿意讲就不要问,不要用“猜测”,如果无法准确回答,应尽量去了解。
◎不要说,我理解你,我知道你的感觉,他的感觉你根本无法理解,更不要说,你能活下来真是幸运。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王成波 张国栋 实习生 施诗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徐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