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忠诚撑起生命的蓝天
———空军总医院医疗队抗震救灾全纪录
本报特约记者 徐汇东 本报通讯员 许艾素
5月14日14时15分,空军总医院90名医疗队员奉命集结,从北京南苑机场乘机紧急赶赴四川灾区。一个多月来,医疗队员们冒着生命危险,争分夺秒展开救援工作,被誉为“党派来的救命恩人”。
穿越滚石区向汶川挺进
都江堰紫坪铺大坝、龙池镇谢家坪寨南峪村……医疗队抵达灾区后,连夜展开救治工作。16日8时30分,医疗队按照上级命令,搭上拉水泥卡车,昼夜兼程,向汶川进发。
医疗队行至米亚罗地区,巨大的飞石随余震从山上轰轰隆隆地落下,灰尘滚滚。没有丝毫犹豫,空后医疗管理办公室主任岳卫东和副院长、医疗队长刘朝中稍作商量,汽车载着医疗队员紧贴悬崖峭壁,亮起大灯,探摸着前进。途中,滚落的石头把指挥车前后风挡玻璃全部砸碎,队员们乘坐的卡车车顶被砸出好几个脸盆大的窟窿。
18日16时10分,经过55小时50分钟、1000多公里的连续急行军,医疗队到达汶川县城。队员们未做停歇,冒雨赶赴灾区最前沿的绵池镇羌锋村,连夜在那里建起了第一所震区中心医院。
飞渡岷江索道抢救危重伤病群众
5月20日,医疗队得到消息:沙坪关村有一批受灾群众生命垂危,必须尽快实施救援!
医务部主任黄美良和张宏义、刘庆元、王琦、宁守斌5人主动请战,组成突击队。天刚蒙蒙亮,突击队队员身背装满药品和医疗器械、约20公斤重的大背囊踏上征程。索道只有成人的拇指般粗,一个铁丝弯成的简易单钩挂在这个索道上,人的全部重量悬吊在这个单钩上,靠重力滑到对岸悬崖旁边,然后拼力一点一点挪着靠近悬崖。
挑战摆在眼前,牺牲随时可能发生。刘庆元、黄美良……突击队员们勇敢地飞过岷江。翻越7座大山,穿过4座没有坍塌的隧道,17时30分,他们成功到达沙坪关这个偏远的小山寨。队员们连续工作36个小时,对所有伤员进行手术清创处理,并联系直升机进山运送。
翻越悬崖峭壁巡诊偏远村寨
“老婆,我要执行特殊任务了,你我都是军人,都懂得服从命令是我们军人的天职,我一定会完成任务的,放心吧!深爱你的希东。”进入四川灾区之后,似乎意识到这次征程的险恶,应该把后事做个交代,平生第一次,许多队员都像张希东一样写了遗书。
一次,张希东翻山越岭到草坡乡克充村开展救治工作,回来的路上遭遇了特大险情。当时,他走在队伍的最前面。突然,向导拼命叫他往回走,他愣了一下,往回退了几步,回头一看,向导像疯了一样还在向他挥手,于是三步并作两步往回撤。他刚刚回到向导身边,山石倾泻而下,顿时覆盖了他刚才站立的位置。回到队里,大家纷纷上前和他拥抱,祝贺他圆满完成任务凯旋归来。
巡回紧急避险点打造医疗保障走廊
6月17日,为防止次生灾害,汶川7.2万名群众紧急避险转移工作全面展开。为帮助震区顺利组织紧急避险任务,医疗队在绵池镇紧急避险走廊沿途约18公里的地段,设立了5个医疗点和两个流动巡诊点,开展医疗、防疫、心理和卫生宣教工作。
截至6月23日,医疗队出动692人次,喷洒消毒药物998公斤,消杀面积41.54万平方米,发放防疫宣传资料5252份,巡诊6870人,手术260例,住院治疗106人,注射甲肝疫苗2410人。
根据计划,6月30日之前,受灾群众将全部安置到安全地带,医疗队将承担1万多名转移群众的医疗和防疫工作。在任务区内安置点沿线,空军总医院医疗队的队旗迎风飘扬,队员们用忠诚和爱心,为灾区群众撑起了一片生命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