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26日下午1时,四川省绵阳市召开了唐家山堰塞湖下游人员紧急疏散广播电视动员大会,市委书记谭力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强调,险情就是命令,排险刻不容缓,人民生命高于一切,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科学有序疏散,事关全面安全,预报预警人命关天,必须做到万无一失.为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每一位撤离疏散区的人员,指挥部决定,城区疏散以防空警报为信号。
唐家山堰塞湖避险疏散:绵阳19万多群众安全撤离
2008年05月31日 来源:新华社
5月30日,绵阳市民紧急向山上撤离。 由于上游连续降雨,从当日下午16时起,地处唐家山堰塞湖下游的四川绵阳开始按照预定的三分之一溃坝方案撤离19万群众。绵阳主城区居民预计将于20时结束撤离,此后公安干警和民兵将对撤离区域进行清理和管制,保证不留下一个人,同时将在撤离区域外围设置路障,人员只出不进。新华社记者郝同前摄
5月30日,绵阳市民紧急向山上撤离。新华社记者郝同前摄
新华社快讯:吕尔学31日在广汉机场介绍说,在清平乡搜救行动中,已运入解放军战士117名、其他人员217名、救援物资99吨,运出灾民1021名,其中重伤80人。
新华社快讯:民航直升机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长吕尔学31日说,清平乡新发现两名受困群众。目前他们有吃有喝,并有解放军战士陪同。
新华社快讯:记者从绵阳市指挥部了解到:原定于31日15时进行的按全溃坝方案组织的疏散演习推迟到明日进行,绵阳市相关部门正在对方案进行细化和组织动员。
新华社快讯:记者从绵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了解到:截至31日8时,唐家山堰塞湖避险疏散预案1/3溃坝方案涉及的下游19.7477万群众,已全部撤离到安全地带。
每一秒都不能浪费
——记唐家山抢险中的武警水电部队一总队三支队
新华社绵阳5月31日电(记者冯冰)“必须保证24小时不间断作业,头疼脑热的小毛病自己克服,吃饭要趁给车加油的时候,小便在车上用塑料瓶解决,大便提前半小时报告。总之,每一秒都不能浪费!”武警水电部队一总队三支队支队长朱国良这样要求他的官兵们。
早上6点,唐家山的天刚刚露出亮色,三支队的一批官兵就来到泄流槽工地的施工机械旁,替换上了一宿夜班的战友们。为了确保完成抢险任务,水电部队官兵分成两班倒,白班连续工作12个半小时,夜班连续工作11个半小时,昼夜不停赶抢施工进度。
“都是我的兵,我怎么能不心疼?但这种千钧一发的节骨眼,不是心疼人的时候!”朱国良说,“如果不能成功抢险,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向党和人民交代!”
三支队此次共调集了驻在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的38名精兵强将投入到唐家山抢险中,他们至少都有3年以上实战操作经验,有的还是多面手,能够操作各种机械。5月25日晚,他们每人负重25公斤以上,连夜徒步翻越随时有滑坡危险的重重大山来到唐家山。当时这里没有帐篷、缺吃少喝,官兵们没有一句怨言便投入到抢险工作中。
空中通道打通之后,施工机械和帐篷等生活物资空运进来。水电部队的营地就搭在坝顶上,这里到处坑坑洼洼,遍布大大小小的石块,很难找到一块平地。一顶12平方米左右的帐篷有时要挤10个人,地上只铺一张简单的塑料布,躺下去硌得背疼。帐篷里白天又潮又热,到了晚上则又湿又冷。
这里虽然守着容积达1亿多立方米的堰塞湖,但最宝贵的却是水——饮用水。由于天气状况多变,直升机有时不能及时把生活物资运进来。在太阳的暴晒和高强度的劳动下,官兵们有时一瓶纯净水要顶一天。
每天,这里都有多架次的直升机起降,特别是“空中巨无霸”米—26,每次来临都要掀起一场强风暴,飞沙走石,有时甚至把帐篷都吹塌了,加上帐篷旁边就是24小时轰鸣的发电机,官兵们很难睡个安稳觉。为了确保有足够的精力施工抢险,三支队只好组织上夜班的官兵到对面山上的树林里休息。
支队副参谋长任大军负责前方的协调工作,他凌晨4点才睡,6点就又起来工作,连续几天都是如此。“没办法,太多事情要做。别人可以暂时休息一会儿,我只能在这儿盯着。”这位身材魁梧的四川汉子说:“就算是瘦20斤,也要把这场硬仗拿下!”
陈继联、廖超、秦琼移三名士官都来自重灾区安县。地震发生时,他们恰巧都在家休假,三个人顾不上安置家里的亲人,都自觉地赶到部队参加唐家山抢险任务。
陈继联家的房子塌了,已经有三个多月身孕的妻子和老母亲、小妹妹一起住在窝棚里。当他听到部队开拔的消息时,便打车到了离唐家山不远的擂鼓镇,然后一个人徒步进山,找到了部队,立即投入到抢险工作中。他说:“我家在下游,如果这里溃坝了,我家肯定也被冲了。参加抢险,既是救人民群众的大家,也是救我的小家呀。”
“我们水电部队本来就常年奋战在崇山峻岭间,吃点苦算什么!”眼看着泄流槽逐渐接近完工,士官曹承甫连日的紧张心情稍稍轻松了些:“只要能够按时完成任务,保住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再苦再累都不怕!”
唐家山之夜:总攻前夕
新华社四川绵阳5月31日电(记者伍皓、姚润丰)唐家山的夜晚伸手不见五指,堰塞湖的上空没有一颗星星。
四川地震灾区震后形成的极高危“悬湖”--北川县唐家山堰塞湖连日来牵动着千百万人的心。5月29日晚,记者决定留在堰上,与水利专家、武警官兵们一起啃干粮、睡帐篷,过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夜晚。
寒风,潮湿,蚊虫,毒蛇,唐家山的夜晚艰苦难熬
入夜后,唐家山堰塞湖起风了。大风把整条山谷刮得呜呜作响,回声在两岸间激来荡去,直穿入堰上每一个人的心尖。
水利部长江委设计院施工技术一室主任陈敦科告诉记者,自26日抢险大军上山以来,每天晚上都是这样的大风。
虽然已是5月下旬,唐家山夜晚的风仍然冰冷如刀。记者在寒风中瑟瑟发抖,陈敦科却说,今晚的风还不算大,刚上山那天,凌晨两三点钟,才搭好的帐篷就被狂风掀翻了,大家只好半夜里冒着寒风重新搭帐篷。
晚上8时许,记者看见十几名战士正忙着拆卸帐篷,他们都是劳累一天刚刚换班下来的武警水电三总队的战士。“白天下雨的时候正在工地上干着活,没顾得上回来看看。帐篷底部全湿透了,堰顶上虽然风大,但地上要干一些,我们打算把帐篷临时搬上去凑合过一夜。”战士们说。
22时许,一位上校军官来到临时取药处寻药,借着手电光记者看到他的胳膊、大腿上都起了鲜红的疙瘩。他告诉记者,“堰上夜里的蚊子太厉害了,一叮就是一个大包。”陈敦科也介绍说,刚上唐家山的时候没有预想到晚上会有这么多的蚊虫,第二天才空运进来蚊香,但唐家山的夜蚊子似乎并不惧怕蚊香。
除了蚊虫,唐家山的夜里还有毒蛇出没。武警水电一总队三支队副参谋长任大军打着手电筒,翻出照相机里他在夜间拍到的一条毒蛇给记者看:不大,也不很长,但正朝着战士们宿营的方向游走。记者仍然忍不住惊呼了一声。
记者同7名战士和绵阳市水务局干部康显勇同挤一顶帐篷,地上的碎石硌得记者后背生疼生疼,一夜未能入睡,索性同康显勇轻声拉起了家常。记者说:“你这名字还真有意思,要在唐家山抢险工地住上一夜,确实需要显示些勇气呢。”他憨厚地笑笑,“我比部队和水利专家们要迟两天上山,而他们已经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奋战了五天五夜,他们显现出来的才是真正的勇敢。”
在记者看来,唐家山风雨之夜的帐篷生活艰苦得难以忍受,但水利专家和抢险官兵们却不以为苦。“堰上最金贵的是水,空运进来的瓶装饮用水只能保命,绝不允许挪作他用。这样也好,洗澡、洗脸、洗脚、漱口、刷牙全都免了,省了不少事。”陈敦科幽默地用手捋了捋头发,问记者:“瞧我今天是不是很漂亮?昨天夜里下雨,终于用手接着帐篷顶上滴下来的雨点抹了把脸。这还是自抢险战斗打响以来第一回洗脸呢。”
滑坡,余震,降雨,涨水,唐家山的夜晚险情不断
21时许,记者摸黑登上堰顶最高处的直升机停机坪,去看看刚把帐篷搭在这里的战士们是否可以躺下来小憩一会儿了。刚爬到堰顶,就听到轰隆隆的声音从对面山谷传来,又不像是施工机械发出的声响。记者截住身边匆匆走过的一名战士,他告诉记者他叫王维伟,是武警水电一总队的战士。“那是对面那座山还在滑坡,山石往堰塞湖里滚落的声音。那里每天都在往下滚石头。”他对记者说。
周围一团漆黑,记者看不到王维伟的脸,但他手腕上缠着的雪白纱布却分外刺眼。记者担心地问他怎么回事,他腼腆地回答说:“白天操作挖掘机时不小心弄伤了,没事的。”说完没等记者再问,就快步奔谷底工地上去了。
记者回到帐篷,碰到还在连夜研究技术方案的水利部总工程师刘宁。“山体滑坡会给堰塞湖抢险施工带来危险吗?”记者问。
“有一些危险,但这不算什么。”刘宁踩了踩脚下并不结实的地,“最危险的还是在我们的脚下。它们就是从对面那座山上垮塌下来,堵塞河道才形成了堰塞湖。我们永远无法知道这下面究竟是些什么东西,这才是最可怕的。”
水利部办公厅工作人员刘斌数天来也一直坚守在堰顶。他告诉记者,“5.12”以后,北川、青川一带又接连发生了几次较强的余震。有一次余震,他们正在帐篷里,感觉到不仅堰体在摇晃,堰体内部似乎也在咔嚓作响。“什么时候堰体会不会突然解体,谁也不知道,这上面有600多人在昼夜施工呢。但愿不要出什么意外。”
水利部长江委设计院总工程师杨启贵去查看了堰塞湖水体回来,他皱着眉头对记者说:“昨天夜里和今天上午的大雨过后,堰塞湖一天就注入了800万立方米的水量,蓄水量已经达到了1.61亿立方米,水位上涨了1.5米。现在上游来水量还在不断增加,对堰体形成的压力越来越大。现在我们只能跟老天爷拼速度、抢进度了!”
杨启贵的话让记者感到唐家山堰塞湖抢险一决成败的时刻很快就要来临了,同时也为堰体的安全隐隐有些担忧。
记者问刘宁:“您作为水利部的总工,本来技术方案敲定以后就可以撤到后方去了,既然这里险情仍然不断,您为什么还要日夜坚守在堰顶呢?”
“虽然有险情,但这点危险与堰塞湖下游数以百万计的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危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刘宁铿锵有力地回答:“我每天都要主动接受媒体采访,让人民群众看到我还在堰上,唐家山堰塞湖还不会溃坝,抢险能够成功!如果我作为水利专家都只顾着自身安危撤离了,施工部队和下游群众还不人心惶惶!”
会商,夜战,巡查,背运,唐家山的夜晚彻夜不眠
唐家山堰塞湖堰顶上只有几台柴油机在发电,几顶帐篷中间有一块小小的空地,摆着几个大铁皮箱子,一根铁杆高高挑起一盏电灯。记者滞留在堰顶的这个夜晚,这盏灯彻夜未熄。
从19时30分左右开始,抢险现场总指挥、武警水电指挥部副主任岳曦和副总指挥、水利部总工程师刘宁,就召集各施工部队的主要负责人和专家在一起开会。20多人围坐在这块空地上,有的把空油桶当凳子,有的随便抓了个东西垫在屁股下,有的干脆一屁股坐在冰冷冰冷还未干透的地上。
会议的内容看来极其重要,“会场”周围还远远地布了岗哨,不让无关人员前去打扰指挥员们的紧张讨论。一看这阵势,记者知道排险泄流最为重大的一系列决策将会在这个夜晚诞生了。
趁着指挥员们开会的空当,记者决定去山坡背后河谷下面导流明渠开挖的施工现场看看。翻过堰顶往下瞭望,一幅挑灯夜战的忙碌场面展现在记者面前:山下工地上十多台挖掘机沿着弯弯的山沟布开,长长的铁臂此起彼伏,每台挖掘机上自带的灯光把整条山谷都照亮了,还有不少推土机在来来回回地推土。机器的轰鸣声站在堰顶都感觉到震耳欲聋。
记者打着手电,深一脚浅一脚地往谷底摸索下去,好几次都险些摔跤。好不容易要探到谷底了,挖掘机里操作手的剪影也能看见了。记者正想再往下踏入工地,突然几束手电探照到记者身上,这才看清工地外侧的小土堆上还站着三五个现场指挥官,他们的军装上衣口袋上每人都挂有一台步话机。一个上校军衔的军官很有礼貌地伸手拦住了记者:“夜里任何非施工人员都不能再往下进入工地了,请你们原谅,这是安全规定。”他简单地向记者介绍:“今天夜里共出动挖掘机16台,推土机20多台,官兵150余人。要一直干到明天早上6时才换班。”
旁边的几个正在现场指挥的军官也告诉记者,自抢险战斗打响以来,600多位水电官兵分成几个班次,每天都是24小时作业从不中断,每个战士每天作业时间都在十五六个小时,很多战士连续几个晚上都彻夜未眠,天亮后回帐篷囫囵睡上一小会儿又接着上工地。“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多干一分钟,堰塞湖就可以早一分钟疏通,下游的人民群众就少一分危险。”
记者想多采访几句上校指挥长,见他又是拿着步话机喊话又是跑上跑下地忙碌开了。甚至他的名字记者也没来得及记下,只从其他人的喊话中得知他姓朱。
“虽然没有能采访到一位直接操作挖掘机的战士有些遗憾,但其实这争分夺秒的夜战场面已不需要任何语言了。”记者边往回走边在心里想,“还是把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都留给官兵们去排危除险吧,人民群众的安危是第一位的!”
指挥员们的会议开到夜里10时半左右才结束,记者远远听到总指挥岳曦声音不大但极富穿透的声音在说:“这是向唐家山堰塞湖发起最后总攻的前夕,各参战部队都要把计划方案连夜组织传达!”
随后是他略带苦涩的声音:“堰顶上哪来的打印机啊,莫去想那些好事!方案只有手写的一份,一个帐篷传达完要像击鼓传花一样马上传给另外一个帐篷,天亮前务必要把总攻的号令传达到每一个战士!”
会议一结束,岳曦带着几个官兵,打着手电急如星火地前往施工现场去巡查;刘宁则组织专家们一头扎进帐篷,继续会商起爆破还是自然溢出的技术方案。
子夜时分,堰顶停机坪上突然起了一阵喧哗。记者爬上去看个究竟,原来是一队40名徒步背运油料上山的战士到了。他们每个人都背负一桶20公斤重的柴油,傍晚从北川县城出发,翻过对面那座高山,整整走了五六个小时才连夜背运到了工地,一个个累得站都站不稳了。
武警水电三总队副总队长王殿林心疼地告诉记者:“上午下大雨,直升机不能起飞,工地上用油告急。下午雨停后直升机恢复运输,但这队战士不知道情况有变,通讯联系又不畅,硬是徒步背油进来了。”他一面向记者介绍情况,一面用步话机喊着话:“参谋长,参谋长,破个例给娃娃们烧点热茶喝!明天让我们英雄的战士乘直升机回去,千万不要让他们再走几十公里山路了!”
唐家山堰塞湖坝顶抢险官兵已撤离340余人
新华社成都5月31日电(记者 袁震宇)据正在唐家山堰塞湖坝底参加抢险施工的武警水电部队三总队十支队干部周向军介绍,自5月31日上午8时25分开始,唐家山堰塞湖坝顶抢险官兵分批乘军用直升机撤离。10时16分,米—26直升机开始撤运大型集装箱和储油罐。截至目前,坝顶抢险官兵共撤离340余人,其余官兵将于明日乘机分组撤离。
现在,26台机械设备仍在坝顶作业,整个施工开挖将持续至6月1日凌晨。目前工程总开挖量已达13万立方米,超出预计开挖量3万立方米。大部队撤离后,坝区将留有3个小组官兵,分别负责水情水文观测、坝体观测和整个湖区的险情监测。
关于解决唐家山堰塞湖危机的实施方案
为积极稳妥地落实总理指示,特紧急建议实施方案如下:
1、以西藏易贡堰塞湖的溃坝作为参照
现在的唐家山危机处理方式与2000年西藏易贡湖发生堰塞后所采取的措施非常相像。原来估计易贡堰塞的坝体还能维持60-90天时间,可以采取挖导流明渠和加固坝体等措施,但天公不作美,坝体终于自然垮塌。如果寄希望于唐家山的坝体不垮掉,不仅没有把握,而且即便近期不垮掉,也不能保证若干年后不出现自然垮坝,到那时就没有现在的疏散等条件,后果难以设想!
2、处理唐家山问题比处理易贡湖的有利条件多
其中最主要有利条件是:易贡湖是圆形,而唐家山库区是蜿蜒曲折的,有可操作点【如图】
易贡湖垮坝前的卫星影像
唐家山库区的航拍图
3、建议唐家山堰塞湖的治理方案应包括如下内容
处理原则:疏堵结合,提高流域的系统稳定性。
主要手段:以毒攻毒,在现有措施之外,用人工方法制造多起堰塞。即在唐家山堰塞湖的上游、库区和下游,在适当的时机,利用人工爆破的方法引起塌方,将河道分割为多个堰塞湖,如同糖葫芦状。
后期处理方式:根据上游降水情况和主坝体的危险程度,灵活运用各新增堰塞湖的死库容进行流量调度,减少对主坝体的压力,相机消减主坝高程。
如果此举成功,效果为:
上游来水量在一定程度内可控;
在炸开唐家山堰塞坝的主堰塞体时,或者其自然跨坝时,不会有2亿多立方米的库容威胁缺口;
下游可形成一定容量的蓄洪区。
6月9日夜,在富乐山送交的原始构想图
人工堰塞的点位,可选择河道的转弯处【参考方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