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20〕第11号
一、纪念币图案
(一)正面图案。
该套金银纪念币正面图案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并刊国名、年号。
(二)背面图案。
背面图案共7幅,均刊面额及“紫禁城建成600年”字样。其中:
1公斤圆形金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为紫禁城俯瞰景观,辅以祥云组合设计。
3克圆形金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为铜鹤、大吻造型,辅以旭日、祥云等组合设计。
2公斤圆形银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为太和殿内景,辅以装饰图案组合设计。
15克长方形银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为太和殿建筑造型,辅以祥云及台基等组合设计。
15克长方形银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为中和殿建筑造型,辅以祥云及台基等组合设计。
15克长方形银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为保和殿建筑造型,辅以祥云及台基等组合设计。
5克圆形银质纪念币背面图案为麒麟造型,辅以宫门、装饰纹样等组合设计。
二、纪念币规格和发行量
1公斤圆形金质纪念币为精制币,含纯金1公斤,直径90毫米,面额10000元,成色99.9%,最大发行量100枚。
3克圆形金质纪念币为精制币,含纯金3克,直径18毫米,面额50元,成色99.9%,最大发行量60000枚。
2公斤圆形银质纪念币为精制币,含纯银2公斤,直径130毫米,面额600元,成色99.9%,最大发行量3000枚。
15克长方形银质纪念币为精制币,含纯银15克,规格32毫米×20毫米,面额5元,成色99.9%,最大发行量3×300000枚。
5克圆形银质纪念币为精制币,含纯银5克,直径22毫米,面额2元,成色99.9%,最大发行量2000000枚。
三、该套金银纪念币由上海造币有限公司、深圳国宝造币有限公司和沈阳造币有限公司铸造,中国金币总公司总经销。销售渠道详见中国金币网(www.chngc.net/qd)。
附件:紫禁城建成600年金银纪念币图案
附件
紫禁城建成600年金银纪念币图案
紫禁城建成600年金银纪念币题材背景
北京紫禁城原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是中国所存最大、最完整的宫廷建筑群。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四(1406)年,永乐十八(1420)年竣工,永乐十九(1421)年明成祖朱棣由南京迁都北京。紫禁城自建成以来,一共居住过明清两朝24位皇帝,其中明代14位、清代10位。
《后汉书》:“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宫,象而为之。”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认为,以北极星为中枢的紫微星位居中天,位置永恒不移,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因此,古人把天帝居住的地方称为“紫宫”“紫微”“紫垣”。皇帝自称“天子”,即天帝的儿子,故将自己居住的地方称为“紫城”。此处戒备森严,一般除宫女、太监、侍卫和近臣外,无皇帝旨意,任何人不能随便进入, 为“禁地”,或称“禁中”。所以明清两代的皇宫,就成为“紫禁城”。
紫禁城东西宽约750米,南北长约970米,周围环有10米高的城墙和52米宽的护城河,四周各有角楼1个。紫禁城占地面积72 万余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紫禁城有大小院落90余座,房屋980栋,计8704间。紫禁城的布局规划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风水和阴阳五行说的影响。建筑沿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紫禁城的建筑按类别可分为宫城建筑、外朝建筑和内廷建筑。紫禁城的宫城建筑主要有城墙、城门、角楼、护城河等。四周共有大门4座,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城门上建有楼阁,每座城门下的墩台的中间,用砖砌出券门。墩台两侧有马道转折而上,通达城垣的顶面。
“前朝后寝” 的传统,以单体结构看就是“宫殿”的组合。前朝进行政务的主要建筑都称作“殿”,后寝基本上都是“宫”。即如紫禁城“前朝”主要是三大殿、文华殿、武英殿;“后寝”便由后三宫、东六宫、西六宫组成。治朝为紫禁城宫殿重心所在, 以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为中心,文华、武英殿为两翼。朝圣与朝天,均在太和殿。中和殿是连接内外、前后、天地的中心点。保和殿取录进士,设盛大国宴。三大殿以太和殿为首,中和殿、保和殿紧接相连。内廷位于紫禁城北半部,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左右有后妃居住的东西六宫,皇子居住的乾清宫五所;供太后居住的慈宁宫、寿康宫、寿安宫分布在内廷的西部,太上皇宫殿宁寿宫建在东部;另有花园、戏台等建筑。
1961年紫禁城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为铭记紫禁城这座壮观恢弘的皇家宫廷建筑群,倡导世人弘扬、传承和保护这一全人类共同的宝贵遗产,中国人民银行定于2020年8月发行紫禁城建成600年金银纪念币一套。该套金银纪念币共7枚,其中金质纪念币2枚,银质纪念币5枚,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
紫禁城标志性建筑和景物介绍: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位于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自建成后屡遭焚毁,又多次重建,今天所见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太和殿面阔11间, 进深5间,建筑面积2377.00㎡,高26.92m,连同台基通高35.05m,为紫禁城内规模最大的殿宇。其上为重檐庑殿顶,屋脊两端安有高3.40m、重约4300kɡ的大吻。檐角安放10个走兽,数量之多为现存古建筑中所仅见。
太和殿的装饰十分豪华。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栱,室内外梁枋上饰以和玺彩画。门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纹,下部浮雕云龙图案,接榫处安有镌刻龙纹的鎏金铜叶。殿内金砖铺地,明间设宝座,宝座两侧排列6根直径1.00m的沥粉贴金云龙图案的巨柱,所贴金箔采用深浅两种颜色,使图案突出鲜明。宝座前两侧有四对陈设:宝象、甪(lù)端、仙鹤和香亭。宝象象征国家的安定和政权的巩固;甪端是传说中的吉祥动物;仙鹤象征长寿;香亭寓意江山稳固。宝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伞盖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卧的巨龙,龙头下探,口衔宝珠。
太和殿前有宽阔的平台,称为丹陛,俗称月台。月台上陈设日晷、嘉量各一,铜龟、铜鹤各一对,铜鼎18座。龟、鹤为长寿的象征。日晷是古代的计时器,嘉量是古代的标准量器,二者都是皇权的象征。殿下为高8.13m的三层汉白玉石雕基座,周围环以栏杆。栏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龙头,每逢雨季,可呈现千龙吐水的奇观。
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极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清初,还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改在保和殿举行,“传胪”仍在太和殿举行。
太和殿是紫禁城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建筑规制之高,装饰手法之精,堪列中国古代建筑之首。
中和殿,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位于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之间。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初称华盖殿,嘉靖时遭遇火灾,重修后改称中极殿,现天花内构件上仍遗留有明代“中极殿”墨迹。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皇室入主紫禁城,第二年改中极殿为中和殿。殿名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
中和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为3间,四面出廊,金砖铺地,建筑面积580㎡。屋顶为单檐四角攒尖,屋面覆黄色琉璃瓦,中为铜胎鎏金宝顶。殿四面开门,正面三交六椀槅扇门12扇,东、北、西三面槅扇门各4扇,门前石阶东西各一出,南北各三出,中间为浮雕云龙纹御路,踏跺、垂带浅刻卷草纹。门两边为青砖槛墙,上置琐窗。殿内外檐均饰金龙和玺彩画,天花为沥粉贴金正面龙。殿内设地屏宝座。
中和殿门窗的形制取自《大戴礼记》所述的“明堂”,避免了三座大殿的雷同。
明清两朝,太和殿举行各种大典前,皇帝先在中和殿小憩,并接受执事官员的朝拜。凡遇皇帝亲祭,如祭天坛、地坛,皇帝于前一日在中和殿阅视祝文,祭先农坛举行亲耕仪式前,还要在此查验种子和农具。皇太后上徽号,皇帝在此阅视奏书。玉牒告成,恭进中和殿呈御览,同时要举行隆重的存放仪式。
保和殿,故宫外朝三大殿之一。位于中和殿后,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初名谨身殿,嘉靖时遭火灾,重修后改称建极殿。清顺治二年改为保和殿。
保和殿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240.00㎡,高29.50m。屋顶为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上下檐角均安放9个小兽。上檐为单翘重昂七踩斗栱,下檐为重昂五踩斗栱。内外檐均为金龙和玺彩画,天花为沥粉贴金正面龙。六架天花梁彩画极其别致,与偏重丹红色的装修和陈设搭配协调,显得华贵富丽。殿内金砖铺地,坐北向南设雕镂金漆宝座。东西两梢间为暖阁,安板门两扇,上加木质浮雕如意云龙浑金毗庐帽。建筑上采用了减柱造做法,将殿内前檐金柱减去六根,使空间宽敞。
保和殿于明清两代用途不同,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赐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宴,赐额驸之父、有官职家属宴及每科殿试等均于保和殿举行。每岁终,宗人府、吏部在保和殿填写宗室满、蒙、汉军以及各省汉职外藩世职黄册。清顺治三年(1646年)至十三年(1656年),顺治帝福临曾居住保和殿,时称“位育宫”,大婚亦在此举行。康熙自即位至八年(1669年)亦居保和殿,时称“清宁宫”。二帝居保和殿时,皆以暂居而改称殿名。清代殿试自乾隆年始在此举行。
太和殿前的铜鹤、铜龟等都是香炉。铜鹤共一对两只,设置于一对铜龟之前,与铜龟一起象征江山永固、福寿绵长。铜鹤高 1.98 米,背上有活盖,可以打开放入香料,香烟可以从铜鹤口部飘出。
大吻,亦称鸱吻、龙吻、鸱尾或螭吻,是安放在正脊两端封护屋面前后坡交汇部位的防水构件,也是房屋殿宇的装饰构件。汉代以前的重要建筑常在正脊的两端用凤凰装饰。汉武帝时宫殿曾被雷火焚毁,复建时采纳术士的建议,把屋顶正脊两端枢纽部位装饰为鸱形,用以消除火灾,并在鸱吻背部插一把扇形剑,以防其逃跑。史书载汉代的柏梁殿上已有“鱼虬尾似鸱”一类的东西。晋代之后的记载中,出现“鸱尾”一词。中唐之后,“尾”字变成“吻”字,故又称为鸱吻。
吻件按小分为“二样”至“九样”不等。“六样”以上大吻体积较大,由 5 块、7 块、9 块,11 块拼合而成,最多可至 13 块,称“十三拼”。太和殿的大吻是目前我国现存最大的大吻,也是紫禁城内最巨大的琉璃构件,高 3.4 米,宽2.68 米,厚 0.32 米,重 4.3 吨,由 13 件分拼成。清康熙三十四(1695)年, 太和殿灾后重建,大龙头开始在殿顶当值。直至 2007 年故宫博物院大规模重修,13 件才首次落到地上,312 年来第一次落地。
慈宁门前有一对鎏金铜麒麟,龙头、鹿角、龙身、马蹄、龙鳞,尾毛似龙尾状舒展。麒麟长 1.37 米,高 1.41 米,麟发上耸,两目前视,昂首挺胸,神形俱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