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位于陕西、甘肃、宁夏三省(区)的交界地区。从1935年到1948年,这里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总后方。榆林地区的绥德、清涧、吴堡、子洲、米脂、佳县、靖边、定边、横山、榆林的镇川堡及神木和府谷县的一部分,曾先后属于陕甘宁边区所辖地。
陕甘宁边区的邮电通信是随着革命形势逐步发展起来的,大体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从1931年游击战争开始的“递步哨”“传山哨”发展到1935年7月成立陕北苏维埃邮政局、11月成立中华苏维埃西北邮政管理局,边区邮政初具规模;第二阶段为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3月,苏维埃邮政并入中华邮政,5月边区政府成立通讯站;第三阶段为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4月,通讯站改组为陕甘宁边区邮政管理局,合并中华邮政,实现了边区邮政的统一。1948年延安收复后,边区邮政有了新的发展,并为接管新解放区邮政做好了准备工作。在这三个时期,榆林地区南部及西部各县的通信均是陕甘宁边区邮政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
交通总站
陕甘宁边区在1931年游击战争开始后,区以上的红色政权设专门担负通信责任的武装交通员,在农村的赤卫队中安排农村交通员,建立了农村通信网。后来,由于国民党加紧围剿,又建立了一种“传山哨”,即各个山头上用约定的暗号传递信号、情报的通信方式。
陕甘宁边区有正式的邮政通信机构,在1934—1935年间建立的交通站是苏维埃政权机关在县区以上交通干线上专设的通信机构,交通总站设在瓦窑堡。
1935年3月,陕北苏维埃政府在瓦窑堡成立,5月成立陕北苏维埃邮政总局,随即在绥德设立了全区第一个苏维埃邮政局,7月清涧设立了苏维埃邮政局。7月3日,陕北苏维埃邮政总局迁到永坪镇,辖有绥德、吴堡、清涧、横山等11个县苏维埃邮局。县邮政局局长由县政府秘书兼任,局内有3—4名通讯员,也称交通员。随后,边区政府在靖边建立了通讯站,在定边成立了苏维埃邮政局。
中华苏维埃西北邮政总局
1935年10月,陕甘宁苏维埃政府成立,11月在瓦窑堡成立“中华苏维埃西北邮政管理局”。1936年7月,西北邮政管理局随中共中央迁往延安城内。总局成立时,只管辖陕北、陕甘两省和关中特区邮政局。1936年6月,红军东征回师后,陕甘省和三边特区取消,新成立陕甘宁省,辖有安边、定边等12县以及神府特区(榆林、神木、府谷、葭县),这些县均设有邮局,归西北邮政总局管辖。是年,在神木贺家川成立通讯站,在府谷王家墩建立秘密交通联络站,属神木贺家川通讯站领导。
1937年3月,陕甘宁苏区改名为“陕甘宁特区”,西北邮政总局也于5月改名为“陕甘宁特区邮政局”。9月6日根据国民党、共产党协议,陕甘宁特区政府改为“陕甘宁边区政府”,“陕甘宁特区邮政局”亦改名为“陕甘宁边区邮政局”。
陕甘宁边区通讯站
1938年3月22日边区邮政局撤销后,中华邮政独揽了边区的邮政通信业务,给破坏国共合作的顽固分子以可乘之机,交给中华邮政寄递的公文常被故意错发,使边区工作蒙受损失。为满足边区党政机关安全寄送重要信件的需要,于1938年5月30日在延安成立了陕甘宁边区通讯总站,恢复边区邮政工作,边区内由此并存了两套邮政机构。随即,在绥德成立交通分站,属陕甘宁通讯总站领导。
通讯站设有总站、分站、县站、联络站。总站由边区民政厅领导,原设于安塞真武洞,后迁至延安城内。分站由总站领导,县站按工作或地域之关系,由总站或分站领导。联络站按地域关系,分别由总站、分站或县站领导。
陕甘宁边区邮政管理局
1946年3月,边区政府第122次政务会议决议,将陕甘宁边区通讯总站改为陕甘宁边区邮政管理局,各地分站改为邮政分局,边区邮政管理局于4月25日正式成立,通讯总站同时撤销。边区邮政管理局实行邮件收取自费制度,增加业务种类,并决定与中华邮政合并,边区较正规的邮政组织从此建立。绥德通讯分站亦随之改为绥德二等邮局。三边通讯分站(设在定边)改为三边二等邮局。
业务种类及资费
交通总站时期,处于战争环境,经办业务种类不多,只有平信、文件、快信和挂号4种,邮件实行免费,未发行邮票。
中华苏维埃西北邮政管理局于1935年12月制定了《中华苏维埃邮政管理局暂行章程》,对邮件种类、邮政资费及邮运路线都作了规定。邮政递送暂分普通与特别快递两种。特别快信是适应革命战争需要而在军事交通线上特别设立的,仅限军事急需信函的传递,非军事传递的信函,概为普通信件。实行邮资制度,并发行邮票。普通信件,贴邮票2分,重量以6钱为限,每超过6钱加贴2分;特别快递每件贴邮票8分,红军家信免贴邮票,只须红军政治部或当地苏维埃签章“红军信免贴票”戳记;新闻报纸类每半斤内贴邮票半分,半斤贴1分,两斤半内贴1分半,以下每增加1斤半,则仅增加邮票半分;寄发白色区域(国统区)的信件,贴足白区邮票(指中华邮政邮票),可以转寄;在未办汇兑以前暂不寄递银钱;没有贴足邮票的信件,邮局照章向收件人收取欠资邮费。
邮路
西北邮政管理局成立后,从中央西北办事处到省及省到各县都通邮路,每条邮路以60里到80里为1站,每站有通讯员3到4人,采用按站转送办法。西北办事处到省的干线均为每日班,县区以下的乡村通信任务仍由“递步哨”担任。
1937年1月,西北邮政总局随中央由保安迁到延安后,陆续组成以延安为中心的直达邮路,主要干线有6条。
1938年通讯站成立后,邮路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扩大,以延安为中心,北到神府,南通淳耀,西达庆阳。以后和晋西北解放区也有了通邮关系。
陕甘宁边区邮政管理局成立,边区邮路逐步得到改进,邮路主要有以下几种:总线(解放区管理局间邮路,昼夜兼程班);干线(主要邮运路线,如边区政府与各专署之间的邮路,也都是昼夜班);支线(各专署与县之间的邮路,有昼夜班、每日班、隔日班);乡线(县以下到区乡间邮路,以慢班为主);网线(战争时期组织的网状邮路)。
区乡通邮
在通讯站初期,县以下区乡通信一直没有形成,也未建立区乡通信制度,信件全凭便人捎带,挤压、丢失现象时有发生。1943年开始注意这个问题,并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强区乡邮政通信,但胡宗南进攻延安后,区乡通信原有制度被打乱,成为邮运工作中最薄弱的环节。1948年初,陕甘宁邮管局制定了《区乡通邮办法》,由局长刘义维亲自去吴堡、佳县两县试办,取得经验后在霍家川会议上作了介绍,并在绥德全区推广,受到区乡政府的欢迎。因此,邮管局于1948年11月14日正式发出指示信,要求边区各地邮局普遍推广。各地邮局根据指示很快行动起来,实现了边区内的区乡通邮。